字词 | 01_121經一章講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01_121經一章講語 【經一章講語】人於有生之初,便有一個光明正大底物,根於天命而主於一身,無少昏昧,未嘗息滅,虚靈洞澈,萬理咸備,是所謂‘人所同得之理’,而即其本明之體也。惟其氣質之稟梏之於前,物欲之私蔽之於後,故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此德之明未免日就於昏蔽。然其本體之明是人人所共有者,雖在迷惑没溺之極,而未嘗不發見於日用之間,有不可得而終昧。苟能因其發見之端而接續光明之,體認充廣之,明之又明,以復其初,則一念纔覺,便是天理,如鏡之蒙塵,塵去而鏡復明,初非有作為於本分之外也。然而此理天所均賦,此德人所同受,非有我之得私也。今吾既幸先覺,復明其明,則豈可不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於人,使天下之同有是德而不能自明者,皆有以革其舊而新之哉!是所謂明吾之明德,而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初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然其所以明德、其所以新民者,莫不各有一定當然之則。到得十分盡頭,便有極好道理,此則至善之所在也。未至此地,則必求其至;既至此地,則必求其止。未至而止,不可謂止;既至而有所遷動,亦不可謂止。故明德中自有明之之極致,新民中亦有新之之極致,以到事事物物皆當求必至是而不容少有過不及之差,然後人欲浄盡,無些子〔渣〕[1]滓,而方謂之至善矣。譬如登山,須到頂上方好,未盡一步,猶落第二層也。是則止至善之所以為明德、新民之標的,而兹三者又為下文八事之綱領也。至於知止云者,言知所當止之地也。人不知至善之所在,故或求之此,或求之彼,冥行擿埴,終至於迷方而莫之有定向耳。苟能即凡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當止之地,欲明德,則必先知明德之所當止;欲新民,則必先知新民之所當止。如行者,必先知路之所在;射者,必知的之所在,然後方寸之間確有定理,而無摇漾錯雜之患矣。既有所定,則自無妄動之念而能静矣;能静,則此心寧謐隨所遇而安矣;能安,則從容閒暇,無顛倒急遽之患而能慮矣;能慮,則思之精審,能得其所當止之地而止之矣。知止屬知,能得屬行,定、静、安、慮則知所止而得所止之脈絡也。苟能真知所止,則必能得其所止。故纔知止,則五者便相因而見矣。下文所謂本末終始者,又以總結上兩節之意而推明之。蓋新民必自明德而推,則其有本末可知;能得必自知止而致,則其有終始可知。苟不先其本與始,而後其末與終,則終不能近於道矣。其曰‘明明德於天下者’,明吾之明德而推以新民,使之皆有以明其明德耳。如欲使天下、國家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則必先有以脩其身。至於身之主,則心也;心之發,則意也。心有不正,則身不可得而脩,故欲脩其身者,不可不先正其心;意有未實,則心不可得而正,故欲正其心者,不可不先誠其意也。若夫吾心之知有所未盡,則方寸之間真妄錯雜,雖欲實其心之所發,而有不可得而實矣,此所以欲誠其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也。至於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有未窮,則知必有蔽。雖欲致吾之知識,而有不可得而致矣,此致知之所以有格物也。此八者之條目,而其次第之不紊如此。其下八者特推言其功效耳。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脩,則吾心之明德明矣;家齊、國治、天下平,則天下人之明德亦明矣。天子、庶人貴賤雖殊,均有是身,則均有脩之之責,是以單挈‘脩身’以上包誠、正、格、致之工夫,以下包齊、治、平之功效。苟或不務脩己而欲新其民,不推之於其家而欲推之於國與天下,則其可謂得本末先後之序乎?大抵大學一篇之要不出乎脩己治人,而要其用力之方,則只在於知與行而已。明德即脩己之事也,新民即治人之事也,止至善即脩己治人之準則也。格物為知之始,致知為知之極;誠意為行之始,正心、脩身為行之極;齊家為推行之始,治國、平天下又為推行之極。誠、正、脩,行之身也;齊、治、平,行之家國與天下也。非知無以力於行,非行無以用其知,此知行之所以並行而不可偏廢者也。 ☚ 01_120序 01_122附王通判講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