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驶向拜占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驶向拜占廷》《驶向拜占廷》
叶芝
那地方可不是老年人呆的。青年人 互相拥抱着,树上的鸟类 ——那些垂死的世代——在歌吟。 有鲑鱼的瀑布,有鲭鱼的大海, 鱼肉禽整个夏天都赞扬个不停, 一切被养育、降生和死亡者。 他们都迷恋于种种肉感的音乐, 忽视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
一个老年人不过是卑微的物品, 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 除非是他那颗心灵拍手来歌吟, 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唱; 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诵吟 自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 因此上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 来到了这一个圣城拜占廷。
啊,上帝圣火中站立的圣徒们, 如墙上金色的镶嵌砖所显示, 请走出圣火来,参加那旋体的运行, 成为教我灵魂歌唱的老师。 消毁掉我的心,它执迷于六欲七情, 捆绑在垂死的动物身上而不知 它自己的本性; 请求你把我收进 那永恒不朽的手工艺精品。
一旦我超脱了自然,我再也不要 从任何自然物取得体形, 而是要古希腊时代金匠所铸造 镀金或锻金那样的体型, 使那个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 或把我放在那金枝上歌吟, 歌唱那过去和未来或者是当今, 唱给拜占廷的老爷太太听。 (袁可嘉 译) 【赏析】 这是叶芝后期的一部著名诗作,写于1928年。此时,叶芝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后期象征主义诗风已经形成。他这时诗歌中的象征意象较多,并且喜欢使用古代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而且哲理性很强,虽然色彩明朗,音调铿锵,但由于其包含有多层次的复杂含义而使诗晦涩难懂。《驶向拜占廷》 一诗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在诗中拜占廷本身就是一个象征。除了这首诗,在1930年叶芝又写了一首《拜占廷》,另外他还曾想用拜占廷作为他一部诗集的题名。拜占廷,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那里曾是柏拉图学院的所在地,也是东正教教廷的所在地,那里的艺术家曾比较自由和有地位。叶芝在《幻象》中曾谈到:如果他可以在古代生活一段时间的话,他就选择6世纪时的拜占廷。在叶芝看来,拜占廷是从与人类劳作和知识的一切联系中解放出来的艺术的完整意象。它代表着古代最高文明,同时也是基督教第一个一千年走向结束的象征,但同时它作为一个幻象从历史进入了永恒,成为生命中的死亡和死亡中的生命。因此,驶向拜占廷即是走向理性、完美和永恒。 这首诗由四段组成。第一段写现实世界和叶芝所处的时代,即那不是老人住的“那地方”。叶芝用树上的鸟类(这是这段中的一个主要意象,它与后面提到的金枝上的金鸟正相对立)和鱼类等比喻今天的人类,他们耽迷于情欲,迷恋一切暂存之物,即“一切被养育、降生和死亡者”。在叶芝看来,一切自然之物都是暂存的,它相对于“不朽的理性”的杰作,即人工的东西和理性的产品。情欲和理性是这首诗中最基本的两个对立意象。沉迷于前者而忽视后者正是我们时代的灾难的根源(参见《基督垂临》一诗)。 第二段写诗人自己已经老了,没有什么用处了,除非他能用自己的心灵对人间短暂而痛苦的生活再做一些指示,即 “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唱”。下面几句是讲,拜占廷就是人类文明的辉煌的里程碑,自己要歌唱它。因此,诗人驶过大海,前往拜占廷。 第三段写诗人看到了教堂墙上的圣徒受火煎烤的图像 (叶芝1924年在西西里见过拜占廷的瓷砖像,后来又在雷文纳的圣阿波利奈修道院的墙上看到过墙上画的圣徒像),想请他们走出圣火,再次参与历史,即“旋体的运行”(叶芝在《幻象》中认为历史是由正反旋体构成的),来教导他怎么向世人宣讲道理。进而诗人请求他们毁掉自己执迷于情欲而不知本性的心,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化作永恒的工艺品,即后面提到的金鸟。 第四段写诗人自己在拜占廷文明的熏陶下得到了再生,自己的生命超越了自然法则的限制,取得了理性的形式,即成为一只金鸟,它将在金枝上吟唱。这个意象出自古代的工艺品。叶芝在注解中写道: 他曾在什么地方读到,在拜占廷的皇宫里,有一棵由金子和银子铸成的树,上面有一只金鸟在歌唱。但它可能也含有叶芝在《两棵树》一诗中所提的神秘之树或生命之树(布莱克诗句有 “生命之树是艺术”)的含义。于是他就在 “拜占廷”歌唱那一切“过去和未来或者是当今”。诗人的生命便融入理性,艺术和永恒之中,融入拜占廷这一意象之中。 总起来看,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情欲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厌恶,对理性和古代文明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历史、人生和艺术等的一些看法,是一首寓意深刻、思想复杂的诗作。 驶向拜占廷一 那地方可不是老年人呆的。青年人 互相拥抱着,树上的鸟类 ——那些垂死的世代——在歌吟。 有鲑鱼的瀑布,有鲭鱼的大海, 鱼肉禽整个夏天都赞扬个不停 一切被养育,降生和死亡者。 他们都迷恋于种种肉感的音乐, 忽视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 二 一个老年人不过是卑微的物品, 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 除非是他那颗心灵拍手来歌吟, 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唱; 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诵吟 自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 因此上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 来到了这一个圣城拜占廷。 三 啊,上帝圣火中站立的圣徒们, 如墙上金色的镶嵌砖所显示, 请走出圣火来,参加那旋体的运行, 成为教我灵魂歌唱的老师。 消毁掉我的心,它执迷于六欲七情, 捆绑在垂死的动物身上而不知 它自己的本性;请求你把我收进 那永恒不朽的手工艺精品。 四 一旦我超脱了自然,我再也不要 从任何自然物取得体形, 而是要古希腊时代金匠所铸造 镀金或锻金那样的体型, 使那个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 或把我放在那金枝上唱吟, 歌唱那过去和未来或者当今, 唱给拜占廷的老爷太太听。 (袁可嘉 译) 在叶芝后期的创作中,老年、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是他涉及最多的主题。 《驶向拜占廷》反映的正是他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念。 写这首诗时他已年逾花甲,婚姻也不很愉快,享誉国际的声名并不能冲淡他的抑郁。感到自己垂垂老矣的苦闷可以从诗中反映出来,前两节说爱尔兰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那里情侣双双,甚至鸟兽和鱼类也都优游于肉感之中,而老年人只不过是“卑微的物品”,是“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于是诗人要到拜占廷去,那里是个适合老年人的地方。从前两节我们还看到,诗人也瞧不起耽于物欲世界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沉溺于感官享受,不懂得永恒的智慧和价值。这种智慧和价值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只能在神圣的古城拜占廷找到。 拜占廷,这是叶芝屡屡歌颂的地方。在他看来,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统治下的拜占廷王朝(527—565),精神和物质,文艺与政教,个人与社会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历史上唯一能融合宗教生活、美学生活和实际生活于一体的年代。因此,拜占廷已不是今日的伊士坦布尔,而是一个灵魂的故乡,象征着他理想的时代和理想的国度。它的一再出现,既是诗人理想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缺陷的遗憾。 后两节写诗人抵达拜占廷后的情况。他请求壁画里站在上帝圣火中的圣徒帮助,消毁掉自己“执迷于六欲七情”的心,然后把他“收进那永恒不朽的手工艺精品”。诗人宁可长留在一个已逝的艺术世界里,而不愿回到现实世界中去, 因为自然界一切都受时间支配,都要逐渐消逝。这里表现了诗人观念里人生与艺术的冲突,他强调这两者是不相容的,因而希望进入古代的拜占廷,它不同于那个情侣们沉溺于感官的短暂世界,而是个灵魂的、永恒的世界。 于是,诗人最后希求自己超脱自然,不再拥有肉体,而变成一只古希腊匠人所铸的金鸟,在艺术中获得永生。这里的金鸟与前面提到的凡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优越性不言自明。 老年使人失望,唯一的解脱方法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这就是诗中要告诉我们的,它反映了诗人要求摆脱物欲和时间的限制,走向理性和不朽的愿望。 (柳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