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64雍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64雍也

【雍也】

也可使南面’章 格致事。
問:‘君臣上下,其分截嚴。為臣為下者,雖其器度合為君上,而宜不敢擬議於君上之事。今夫子之於仲弓,直許以“可使南面”,而無少難辭,如何?’曰:‘此蓋汎論其器度之大,而謂之可合於人君之位也。如顔子只是陋(恭)〔巷〕[1]一匹夫而便問為邦,為邦即治天下之事也,夫子即又告以四代之禮樂,夫禮樂,非天子莫可用也,而告於匹夫不以為嫌。蓋聖賢雖不得位,窮而在下,然其治國平天下,自是本分事。故平日言語多及於此,豈若後世危疑忌諱於一言一語之間者乎?’基敬
問:‘仲弓聞夫子之許己,而便問伯子之如何,此亦他喜人譽己,而自矜以方人底意思耶?’曰:‘不必如此看。仲弓平日疑伯子之為人而未及請問,今因夫子之許己,而遂從而問之也,非有他意耳。’基敬
哀公問弟子’章 格致事。
問:‘門諸子雖不可皆言好學,而如數子,亦在德行之科而亞於顔子者,則夫子何以云顔子亡後,未聞好學者耶?’曰:‘“好”字是十分好底,若一二分未盡,便不得謂之好也。雖皆入德行之科,而比顔子則猶下一二層。夫子所云好學,蓋指十分好學者也。且其“未聞好學”云者,所以深許他真好學,而甚惜其短命之辭也。非以為一世之人及門之士都無好學者耳。’基敬
子華使於’章 格致事。
‘子謂仲弓’章
也三月不違仁’章 格致事。
問:‘只云“不違仁”,亦成文理,而必以“其心”二字先於“不違”之上者,抑有深意否?’曰:‘仁是心之德,而所以不違者,心也。若只云不違仁,則易以身不違仁看了。’基敬
問:‘其餘。’曰:‘“其餘”對“也”而言,猶言餘子,顔子之外皆是也。’基敬
季康子仲由’章 格致事。
季氏使閔子騫’章 修身事。
問:‘“善為(説)〔我〕辭”云者,是恐有忤於彼,而欲其為己善辭耶?’曰:‘是要他往告以不必復召之意也。’基敬
‘善為我辭’一句,其言也婉;‘吾必在上’一句,其辭也確。一婉一確,可謂兩盡之矣。基敬
伯牛有疾’章
‘賢哉也’章 格致事。
問:‘本文云“不改其樂”,而注云“不以害其樂”,何也?’曰:‘朱子恐人以“不改其樂”誤認顔子樂簞瓢陋巷,故釋之曰“不以害其樂”,蓋言不以彼而害此耳。所以明顔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也。且上面既云“處之泰然”,則於此不須復言“不改”,所以代之以“不害”也。’聖源
問:‘濂溪程子,何不告之以博文約禮底工夫,而先令尋樂處而已耶?’曰:‘今亦安知當時無告以博約者乎?但之樂,學者固所當知者,而其以此語告之者,想亦因他講及此章而發也。至於博約之告不告,非所當論於此處也。抑以“每令尋”之意觀之,必是自家於此樂有所(所)獨得者,故每以是告之於人也。將他光風霽月灑落氣象,擬之於之樂,則可見其真個一般千載之下,猶可以想象矣。’聖源
愚按:之下兩‘得’字,亦有不同深意。‘自得’之‘得’字,指真知此樂而言;‘庶乎有以得之’之‘得’字,指實有此樂而言。蓋人於之樂雖能深思得之,而非自做其工,實有諸己,則彼之樂於我實無所干涉矣。其下所云‘但當從事’云云之語,尤為切實於學者矣。聖源
‘自得’之‘自’,是‘自然’之‘自’,若作‘獨自’之意看,則為弊大矣。朱子亦嘗非之。聖源
問:‘顔子之貧如此,其或事親之際,甘旨有闕,則是固不能無憂矣,亦可謂不改其樂耶?’曰:‘所謂樂者,只是無少私慾,而天理渾然,不期於樂而自樂者。人子以其親甘旨之闕為憂者,是乃當憂而憂,合於天理者也。似此之憂,自無所害於其樂也。’聖源
冉求非不悦子之道’章
‘子謂子夏’章 誠意事。
問:‘小人亦可謂之儒也歟?’曰:‘汎言儒者只是學者通稱。學者有為己之學,亦有為人之學。學既有為人之學,則儒亦豈無小人之儒乎?是蓋無儒之實而有儒之名也。’基敬
問:‘為己是如何?’曰:‘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各具自家性分上。自修身齊家,以至參天地、贊化育,莫非己分之所當為,己職之所當行,初無干涉於他人者,則只當俛首孜孜,盡吾所當為而已。外人之知不知,都不問了,此之謂為己也。’聖源
注中所稱子夏‘文學有餘’云者,蓋應大文‘儒’字而言,其曰‘遠者大者或昧焉’者,皆自夫子所謂‘(毋)〔无〕欲速,(毋)〔无〕見小利’一語而演出來。聖源
子游武城宰’章 格致事。
問:‘子游滅明之非公事不至其室稱之。若是,平民之無所交涉於官司者,則初無可以不至為稱者也,豈滅明子游有可以往來者而不肯焉,故特以此言之歟?’曰:‘滅明雖非有職事於官者,而子游既知其賢,則必與之交接矣,是豈與平民之無所干涉者同乎?況滅明於他日間於七十子之列,此必子游所引進也。’又問:‘夫子曰“女得人焉爾乎”,夫子之意蓋以為政在得人,故以此為問。則其曰得者,非徒為得見也,為得而資其政也。子游若不任以職事,則其與夫子所問之意得無相左乎?’曰:‘夫子所謂得人者,亦未必以任職言也,子賤單父宰,所父事者二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如此類,皆可謂之得人也。且其人也,皆教子賤以治人之術,則亦豈可謂無資於政者乎?’聖源
孟之反不伐’章 格致事。
問:‘孟之反奔而殿,此事以中正論之,雖不可自矜,亦不必自揜。若使聖人處之,必不如之所為矣。’曰:‘孔子只取其不伐而言之矣,何可以聖人之事責之於彼耶?’聖源
問:‘注云“不知學者欲上人之心無時而忘也”,其下繼云:“若孟之反,可以為法矣。”未知孟之反果是知學者耶?’曰:‘未論他學與不學,只是説必欲上人者,當以之此事為法也。夫“學之為言效”也,雖非學問之人,而其不伐一事,實為人之所可效法,則以之不伐為法者,何獨非學底事耶?’聖源
‘不有祝鮀之佞’章 格致事。
‘誰能出不由户’章 格致事。
‘道’字本是‘道路’之‘道’,而‘道理’之‘道’,乃是借用者也。此‘道’字不徒看作‘道理’之‘道’,而必以‘道路’之‘道’參看,然後自有無限意味。故集注但云‘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洪氏亦只舉一‘道’字而言。是蓋大文‘道’字既有包含得兩義者,若於此,集注偏以‘當行之理’等語加之,以属諸道理一邊,則與‘由户、由道’對言之意不甚襯切,終不若只言‘道’字之為渾然也。基敬
‘質勝文則野’章 格致事。
問:‘集注“損有餘,補不足”,陳氏以為損史以補野,此説恐不然。’曰:‘質勝文者,質有餘而文不足也;文勝質者,文有餘而質不足也。“損有餘,補不足”,當於文質二者通言之耳。’又問:‘文可損益,而質亦可損益耶?’曰:‘三代之所損益者,是忠質文三者,則何謂質無損益耶?’聖源
問:‘注又云“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是蓋釋本文“彬彬然後君子”一句語。而陳氏則云“到成德之境,則自然純熟”云云。輔氏亦云:“至於成德,則文質”相稱,“有不期然而然者矣。夫然後可以謂之君子”。是與朱子所言之本意皆不相似矣。’曰:‘然若以兩説,則是君子然後文質彬彬也,非文質彬彬然後為君子也。朱子之意,則蓋曰文質不可相勝,故學者當損其有餘,補其不足。既能損之補之,則文質相稱,不期於成德而自成德,以明學者用力處專在損(不)〔有〕[2]餘補不足也。’聖源
‘人之生也直’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章
兩‘不如’字當玩味,這裏有使人自强不息之意。聖源
問:‘此章於大學八條,當何属耶?’曰:‘當属致知。此章雖可以知行分言,而大意以知為主,“好之、樂之”者,皆從“知”字出來,而畢竟是知之極也。’聖源
切乎[3]。’曰:‘非也。事之所難者非一二,而所難之中,克己難。故舉其尤者,而曰“先難,克己也”。’又問:‘然則其下當云“以克己為先”,而乃曰“以所難為先”,亦不可曉。’曰:‘“先難,克己”,明道語也;“所難為先”以下,伊川語也。朱子聚二説而合之,故如此,非獨此注為然也。’聖源
‘知者樂水’章 格致事。
問:‘此章何以先言知者?’曰:‘仁知相為體用,故多互言之矣。’又問:‘山水亦相為體用否?’曰:‘學者用功之序,知雖為先,而所以為知者實本於仁。亦如水出於山,山是水之體,水是山之用也。’聖源
山静水動,人所共見,而就其中須識得周流無滯、厚重不遷之義。今臨水,則其潑潑活動之勢,分明有樂底意思者;山則其屹立不動之勢,分明有壽底意思見焉。聖源
人之為德,不外乎仁智二者。物於天地之間,亦惟山水二者為大。‘動、静’二字又貫通乎仁智、山水之間。以此觀之,此章所謂‘樂山’、‘樂水’等説,雖非高遠,而其所包之深,蓋可知矣。聖源
‘樂山’、‘樂水’之説,當以‘川上’之歎與夫‘鳶飛、魚躍’之言參看,自是一般道理。又大易以天地、日月、山水、雷澤之類為法象,‘樂山、樂水’,皆是此等意思。聖源
水則生於諸處而同歸於海,山則原於一處而散為丘垤。然水能由細而致大,山不可變小而為大者,以其水體本虚,故能動而至於遠;山有定形,故為是形所局而不能變遷。又曰:‘水生萬壑而同歸于海者,萬殊一本也;山起崑崙而散為衆山者,一本萬殊也。’又曰:‘水之流也,隨其地之高下、夷險、淺深、廣狹而其般旋曲折有萬不同。蓋自有流之之理,故各因其勢而達焉,無有阻閡結礙處。今夫水之決流千仞者,其快活如何?果敢如何?以此可知,“知”字上又有勇意思。’聖源
一變至於’章
‘觚不觚’章
宰我問曰’章
‘君子博學於文’章
‘子見南子’章 修身事。
曾讀此章,每疑聖人何必自誓如此耶?比來更看,定緣上句有夫子‘矢之’二字,故其言自爾如此。然其曰矢之者,非夫子自言也,乃是記者從‘予所否者’字,此‘所’字上看得誓之之意,遂以‘矢之’二字加之也。如是看了,别無可疑。聖源
‘中庸之為德也’章 修身事。
問:‘此章“中”字,注以“過、不及”釋之,蓋言已發也。然程子所謂“不偏之謂中”,則是兼未發而言矣。’曰:‘然。’聖源
‘如有博施於民’章 平天下事。
問:‘集注“乎者,疑而未定之辭”。或云此“乎”字指上“乎”字,或云指下“乎”字,何者為得?’曰:‘下“乎”字是也。“可謂仁乎”之“乎”,别無可釋。’聖源
問:‘集注“愈難而愈遠”,二“愈”字當着眼看矣。’曰:‘這個仁本是難事,故夫子於諸子皆不許以仁。子貢亦知其為難事,故舉此博施濟衆而為問,其心以為,如此者方可謂仁。而夫子之意以為,以是求仁,則愈難而愈遠。“愈難”二字以“本(為)〔是〕難事”相對而看,則可知“愈”字意味。且“遠”之一字,從下文“能近取譬”之“近”字出來。’聖源
‘能近取譬’一句,包得上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此兩句意思。注‘所欲’二字,即‘欲立、欲達’之謂也。若無上兩句,則‘能近取譬’一句下即云‘可謂仁之方也’云者,語勢不足。以此可知聖人之言首尾接續,脈絡貫通,無一字剩疊,無一義欠闕矣。聖源

☚ 05_063公冶長   05_065述而 ☛
000007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