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34微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34微子

【微子】

微子去之’章
箕子比干囚死先後,不但或問辨之已明,集注亦曰‘殺比干,囚箕子’,則朱子之定論可知。雙峯之必為異説,何哉?之或殺或囚,在於諫之之如何,何必以囚當在先,而謂箕子之囚先於比干之死耶?
‘見危致命’章
都梁以‘可’字為‘僅可’之‘可’,而謂‘見危致命’未必為當致之命,‘見得思義’未必辨非義之義,‘祭思敬’而未必無不盡之情,‘喪思哀’而未必無不盡之禮,此亦非是。且此‘可’字雖是‘僅可’之‘可’,如其所説,而其為‘僅可’不過以為士之道不但在此四事耳,豈謂此四事不盡其當然乎?非當致之命,則是為死於非義也。況曰‘見得思義’,則是直是義耳,又何有非義之義尚有未辨者乎?‘僅可’之意,謂在三個‘思’字也。然曰思,則是以已能之者言,不當如是説。
子夏之門人’章
子張之説自首章至此,三章皆有過高之病。誠如勉齋説,如‘其可已矣’,語意太快;‘焉能為有、亡’,語太迫切;‘如之何其拒人’,亦未免落偏。此三句,聖人之言則決不如此。然則,勉齋説無不可,都梁非之過矣,勉齋何嘗直以‘致命、思義、祭敬、喪哀、執德弘、信道篤’為過高耶?其謂過高,只以此三句耳。
‘日知其所亡’章
‘月無忘其所能’,語類謂與‘温故知新’意不同,而曰‘“温故知新”(則)是温故〔之〕中〔而〕得新底道理’,此章則‘因新知而帶得温故’。此則只謂立言語意不同,而以‘月無忘其所能’為温故則然矣。或問則直謂‘以無忘所能為温故〔則〕不可,〔蓋〕(謂)温故者慮其遺忘而温習之。‘無忘所能’,則其見之〔之〕明、守之〔之〕固,無待於温習而自不能忘’。二説稍異,然‘月無忘其所能’亦以學者用工言矣。學者之用工,月無忘者,非‘慮其遺忘而温習之’而何?然則語類説恐當為正。
‘博學而篤志’章
集注初本‘心不外馳,而事皆有益’,勉齋以‘博、篤、切、近’為心不外馳,‘學、志、問、思’為事皆有益,此不成説。或問曰:‘程伯子之言,心不外馳之謂〔也〕;叔子之言,事皆有益之謂〔也〕。’蓋以伯子‘學要鞭辟近裏,着己〔而已〕’等語為心不外馳,叔子‘學不博〔則〕不能守約’等語為事皆有益也。何嘗分‘博、篤、切、近’與‘學、志、問、思’為言,如勉齋説乎?
問與思,固是就所已博學者而問之、思之。然此乃相因有序之事,非直是綱與目,如大學之明德、八目也。語類所謂‘博學是〔個〕大規模,近思是漸進工夫’,其意亦非直以博學為綱,思問為目也。新安説非是。都梁之右之,非矣。‘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只是平鋪説,如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何可以其為相因有序而直以博學為綱乎?問與思,則謂在學中固可,志亦豈直是學中事乎?
凡言‘徹上徹下’,是兼上下之謂。然則‘樊遲問仁’章,程子説:‘此是徹上徹下語。聖人初無二語〔也〕,充之則睟面盎背;推而達之,則篤恭而天下平。’非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為下,‘睟面盎背、篤恭而天下平’為上也。況可以仁為下,‘睟、盎、篤、恭’為上,如雲峯説乎?此所謂‘了此,便是徹上徹下之道’,亦非謂‘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為下,仁為上。蓋‘恭、敬、忠’與‘學、志、思、問’為通上下之事。在聖賢分上,為聖賢事;在學者分上,為學者事,故云耳。
‘大德不逾閑’章
精義説,或問所辨有未盡。程子説‘小德如嫂溺之事’,語類辨之曰,‘援溺事卻是大處’,‘這處是當做,更有甚〔麽〕出入’,‘如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都將做可以出入。恁地卻是大處,非聖人不能為,豈得謂之小德’。此則顯以程子説為不然,而或問只曰‘程子至矣’。蓋以語類第二條看,朱子亦初看如程子説,想作或問時,如此看耳。
語類第二條以‘嫂溺援之以手’為‘小德出入’,而以着‘可也’字為吴氏‘此章有弊’之意。此非集注之意。集注之引説,只謂子夏不分觀人律己,只説小德有出入,可也,則或恐學者律己有自恕之弊,故云耳。
‘可也’二字,非以出入為可也。雖出入,而以大者不逾,故亦為可耳。或問曰‘謝氏以未至於聖為言’,‘則出入乃其自恕〔而〕不能勉者,〔而〕非子夏之所可矣’。此以出入為非,未盡合理,而以子夏所可為在於出入也,非集注之意。
子夏之門人’章
‘精義入神’,精之者,心也;入神,則謂精之而入於神妙之境。蓋形容精之之事,非直指理也。此所以與‘灑掃應對’為事之精粗本末,而理則於精粗本末無不在耳。不但‘灑掃應對’為形而下,‘精義入神’亦為形而下。故朱子不曰‘精義入神是形而上’,而曰‘精義入神有形而上之理’。此乃分别理氣之十分精處,不可不細看出。勉齋以‘入神’之‘神’為‘理之妙而不可測’,殊不知此‘神’字只是‘神明’之‘神’。
雙峯之以事為末,理為本,既非是,而又謂‘精義入神〔實〕不離乎灑掃應對之中’,直是以‘精義入神’為理而不為事也,亦非是。
雙峯之説似本於集注‘學其末而本便在此’一句,然集注之意,則非謂灑掃應對之中有精義入神也。灑掃應對之理只是精義入神之理,則為灑掃應對,而精義入神之理不外乎此,故云耳。
難能處可見未仁。曰難能,則似為仁,而難能只是過高故耳,則難能處可見其未仁。都梁以未仁為全體,難能為非未仁。不然,此與下章‘堂堂難與並為仁’一般。而謝氏謂‘堂堂’不害為仁,朱子非之。蓋‘難能、堂堂’已自帶得未仁意思。
‘堂堂乎也’章
或問皆謂‘病夫子張之不可輔而為仁〔也〕。以文義求之,蓋病其疏略簡倨,而於己無切偲之益,觀感之助耳’。此説與集注小異,集注則固兼兩義釋之,而先言‘不可輔而為仁’,後言‘亦不能有以輔人之仁’,則是以‘不可輔而為仁’為主意也。當以集注為正。而都梁卻以不能輔人為仁為主意,至以‘亦不能’‘亦’字為‘並為仁’‘並’字,不成説。

☚ 05_033季氏   05_035堯曰 ☛
000007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