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20里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20里仁

【里仁】

‘不仁者不可久處約’章
上蔡或問謂‘初不見“利”字之意’,蓋只以有所見為利,則欠卻篤好必欲得之義。且利仁雖不能與仁為一,不可為無所得,只是較諸安仁有生熟之分耳。謂‘有所得’,則不可,亦語太快。蓋以此及下所謂‘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云者看,則上蔡元低看利仁了。
語類所謂‘未發時,自著不得工夫。未發〔之時〕,自至〔於〕塗人,一也’[1],此語十分精至,特人自不能知耳。而都梁直以此為遺誤,至曰‘篤信朱子而不能辨遺誤,必有受弊處,且反助異學之攻’,可謂妄論也。農巖雜識特出此一段。
‘惟仁者能好人’章
‘能’字固是接上起下字,然集注‘能’字意在‘當於理’三字内。諸説之以‘好惡當於理’言‘能好能惡’,未至非。固是能好能惡時,無私當理齊到。然其語脈則為‘無私’屬‘仁’,而‘當理’屬‘能好惡’耳。游氏之説以‘失其正’與‘心有所繫’作層説,於‘能好惡’上着‘所以’字,則此義尤分明。以無私心為仁,而曰無私心,故能好惡當於理,則為‘仁’與‘能好惡’有層項;曰仁者無私心而當於理,故能好惡人,則‘仁者’句内包得‘能好惡’,而無層項。然上説是集注之旨。
‘富與貴’章
王氏‘審有兩端,安只一路’云者,不但字義即然,以其道則處之,不以其道則不處,即是審,則其説不至非。都梁之斥,過矣。
欲與惡,七情也。欲富貴,惡貧賤,則人心也。欲而不處,惡而不去,則人心之合道心也。此章元不是欲説人心道心者,不必牽合。然苟言之,則只是如此。晩村説固未盡,都梁則似以人心為惡底物事,其説非矣。
朱子所謂内外,似只是富貴不處,貧賤不去為外;終食無違,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為内。未必以‘富貴、貧賤’為外,‘不處、不去’為内;‘終食、造次、顛沛’為外,‘無違、必於是’為内,如晩村都梁之説。
‘我未見好仁者’章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非是欲見力不足之人,蓋亦歎其無用力之人也。集注‘今亦未見其人’,‘今亦’二字是此意。或曰:‘此乃反其辭,深明其必無力不足之事。’不妨作一説。
‘人之過也’章
曰‘各於其黨’,故程子並舉‘厚、薄、愛、忍’,釋之曰‘斯知人矣’,則宜只以仁言。而尹氏兼不仁言者,蓋以知仁,則知不仁在其中故耳。然若所謂‘觀過’,則其‘過’字直是上‘過’字,意似無不同。蓋既觀之後,則其知之者主乎仁一邊,而若其觀處,則為並君子小人俱觀耳。然則‘觀過’二字,依然是兼‘厚、薄、愛、忍’矣。雲峯並‘觀過’為專指君子,未然。
‘朝(問)〔聞〕道’章
或問程子所謂‘不虚生、死得是’為‘意少偏’。而語類曰:‘生也不虚,死也不虚。’曰:‘生無不合道理處,則死如何不會是。’曰:‘當然之理見得破,即隨生隨死,皆有所處。’曰:‘夕死可者,特舉其大者而言〔耳〕。〔蓋〕苟得聞道,則事無大小,皆可處得。雖死,亦有死之道也。’此等説皆説之意。而且以夫子此章為專發明處死生之道耳,恐非其本旨,當以或問、集注為正。
‘君子之於天下’章
不能‘義之與比’,則自謂‘無適、無莫’者,適,成其適;莫,如釋氏之無可無不可。不以義為比,惟心之所欲,則即此可不可,莫非由私心。既謂由私心,則便成適莫,而非無適莫也。朱子曰:‘佛皆不睹是,我要道可便是可,我要道不可便是不可,只由在我説得。’南軒曰:‘吾儒無適、無莫,釋氏有適、有莫。’即此義也。
乎吾道一以貫之’章
聖人不但無待於推,亦無待於盡。而此但曰‘無待於推’者,蓋以‘推’字比‘盡’字用力意較多故耳。然語類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待盡而忠’;‘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不待推而恕’。此則於‘盡己’亦以‘不待盡’為言矣。
語類問‘忠(為)〔是〕不感、恕(為)〔是〕已感’者,而曰‘恁地説也不妨’。看‘也不妨’三字,則其不直以忠恕分未發已發可見。陳氏説是,黄氏饒氏説非。
語類曾子‘源頭〔上面〕[2]流下來’,子貢‘下面推上去’云者,可疑。曾子子貢皆是下面推上去,而特一由力行上去、一由知識上去者不同耳。他條云‘夫子,自源而下’;‘中庸所謂忠恕,泝流而上’,此正是。
‘君子喻於義’章
語類以‘理之宜、宜之理’作一般。然曰‘理之宜’,則是主用而言者。曰‘宜之理’,則是主體而言者。言各有當。
‘父母在’章
語類則分明以‘遊必有方’之‘遊’亦作‘遠遊’。若是,則此章只論遠遊一事。然集注則未見其為專以遠遊言,未知如何?然都梁以‘召〔己〕[3],則必至無失’為非遠遊之證,此則未必然。雖是遠遊,豈不可有方?又何無召之事乎?
‘以約失之’章
集注所引尹氏説,精義中無之,精義侯氏説有二條,而下條似是。尹氏此説其與集注不同,似以朱子檃括故也。以或問證之,以‘約之以禮’為説,而此説有‘約之以禮’語。以‘為儉約之約’為説,而此説則為‘不必〔只〕儉約’,與之相左。此所以疑説之非説,而為説也。蓋所謂‘非止謂儉約’,是檃括‘不必只儉約’者;‘凡事約則鮮失’,是檃括‘凡事皆要約’者。農巖已有辨。
‘君子欲訥於言’章
訥於言,不過是警人之效於言者,非以訥為至當道理。都梁以‘言無不訥、行無不敏’言推之,過矣。

☚ 05_019八佾   05_021公冶長 ☛
000007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