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陶庵梦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笔记。明张岱撰。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於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避居山中,布衣蔬食,从事著述。现存著作有《琅嬛文集》、《石匮书后集》及《西湖梦寻》等。《陶庵梦忆》记述昔日的生活琐事,对茶楼酒肆、歌馆舞榭、说书演戏、放灯迎神、养鸟斗鸡、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书画等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均有反映。内有传说、故事《柳敬亭说书》、《日月湖》、《濮仲谦雕刻》、《沈梅冈》、《斗鸡社》、《阿育王寺舍利》等。旧有《砚云甲编》本、道光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多种,今有马兴荣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宫婢弑君案   日月湖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笔记。明清之际张岱作。八卷。作者为明朝遗民,通过记叙旧日生活中片断琐事,表达对过去繁华靡丽生活的忏悔,寄托追怀前朝、眷念乡土的心情。书中又记有一些市民生活和民间戏曲曲艺资料,其中如旌阳“戏子”在绍兴演出惊险目连戏以及彭天锡、朱楚生等昆腔、调腔演员演出情况的记载,均为罕见戏曲史料。无论记事、抒情、写景,或是碑铭、传赞,均短小活泼,清新流丽。有《粤雅堂丛书》本。近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兴荣点校本(与《西湖梦寻》合刊),同年另有杭州西湖书社弥松颐校注本和上海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

☚ 帝京景物略   日知录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见“文言小说、笔记”类。

☚ 远山堂曲品剧品   九宫正始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笔记。明末清初张岱著。八卷。系作者入清后所撰。通过忆旧,描述繁华热闹的明季士大夫生活图景,并寄托作者眷恋乡土、追怀前朝的心情。其中有许多文字记录晚明民间曲艺及戏剧活动情景。就演艺方式而言,有文人与演员串戏,如作者与名丑彭天锡、女伶朱楚生、陈素芝等于不系园串戏唱曲作舞自娱(《不系园》);有家乐随意演出,既与人同乐,亦借以炫耀,如作者于金山寺呼小仆夜演《韩蕲王金山》诸剧(《金山夜战》);有民间戏班的大规模演出,如徽州旌阳戏子搬演目连戏三日三夜,常有万人呐喊的惊人声势(《目连戏》)。演艺活动常与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或商品集市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及庙会等。书中还生动地写出几名著名演员的艺术生涯及表演技巧,并记下了当时在舞台景物造型装置上的某些成功尝试。《陶庵梦忆》今存版本有清乾隆中金忠淳辑刊《砚云甲编》所收本(《梦忆》一卷本)及咸丰二年(1852)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第二集所收本(八卷本)等。弥松颐校注《陶庵梦忆》本系以伍崇曜校刊本为底本而据金忠淳辑刊本校补。

☚ 衡曲麈谭   古今名剧合选序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8卷,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一部著名的笔记小品。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在一个累世通显的官僚家庭里,早年过着鲜衣美食、弹琴咏诗的贵公子生活,明亡以后,已过中年的张岱有感于国破家亡之痛,意绪苍凉,避乱剡溪山,布衣蔬食,常至不继。他痛感到“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于是“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自序),这便是他写《陶庵梦忆》一书的缘起。

《陶庵梦忆》是张岱对早年繁华生活的回忆,这里有他遍迹江南的浪游,有故园台阁的凭吊,有与技艺名家的交往,有梨园鼓吹的热闹,有华灯美食的盛况,有琴砚书刻的玩赏,从这些杂沓纷繁的回忆文字里,可以感觉到他对旧时繁华的依恋和对往岁乡土的情思。同时,这些描述还展示了一幅幅热闹繁华的明季士大夫的生活场景,为了解晚明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不过,本书历来最被人们看重的还是它的文学价值,张岱文字清奇,情感真挚,《陶庵梦忆》不愧为晚明小品中的珍馐,书中的“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等篇什,都早已脍炙人口,又如第3卷“湖心亭看雪”,其中有这样一节文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两三粒而已。”本书每篇长不过三五百字,但文字极富韵味,前人曾以“短隽有味”4字评之,确是恰如其分。

本书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与张岱的另一部笔记小品《西湖梦寻》合印为1册。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笔记。张岱撰。书成于清初,内容多记明末浙东社会风貌,流露思怀故国之情。卷四“不系园”条记其和朋友去不系园看红叶时,遇艺人“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可见《金瓶梅》故事在明末已广为流行,“说书家且有将其演绎成‘平话’者”。(阿英《金瓶梅杂话》)

☚ 山林经济籍   北宋三遂平妖传叙 ☛

陶庵梦忆

笔记。明张岱(1597—? )撰。八卷。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纨子弟,极爱繁华,深富文艺修养。明亡后披发入山,不知所终。书作于清兵入关后,所载皆往日故事,不次岁月,不分门类,多杂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凡一百二十二条,四万四千余字。多载吴越风俗,如打猎观潮、放灯迎神、山水风景、文物古迹、工艺书画、方言巷咏,以至歌台舞榭、茶楼酒肆、看戏听书等诸俗毕陈,其记兗州阅武、定海水操亦颇详,于了解明代典制,可资参证。余如金山竞渡、扬州清明扫墓及绍兴灯景之叙节令,天台牡丹之叙地产,及述西湖香市之兴废,皆足以观晚明社会民俗。“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篇生动传神,尤令人击节叹赏。全书文笔清新活泼,富有诗意,自成一格,实为晚明笔记小品中之上乘精品。有《粤雅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本。一九八二年杭州西湖书社版弥松颐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马兴荣点校本。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明代史料笔记。八卷。明末张岱(生平见《石匮藏书》条)撰。《陶庵梦忆》为作者昔年生活琐事回忆,内容甚杂,凡山水游历、园林胜景、寺庙古迹、茶馆酒楼、舞榭歌台、说书演戏、养鸟斗鸡、打猎阅武、古董收藏、器物鉴赏、人物轶闻,无不涉略。因事皆亲历,所记颇细微具体。对明中后期江南一带的民俗风情反映尤多。如“越俗扫墓”条,反映了越中民风由俭而奢的情况;“秦淮河房”条,写出了端午夜士女竞看灯船,“宴歌弦管,腾腾如沸”的热闹场面;“扬州清明”、“金山竞渡”、“绍兴灯景”、“虎邱中秋夜”诸条,描述了当时人扫墓、龙舟竞赛、观灯、赏月的节令风俗图。有的还表达了作者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和思索。如“二十四桥风月”条,写扬州街头妓女拉客强作欢笑,心含悲伤的凄楚境遇,说那些至夜深仍拉不到客的妓女,先是“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言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西湖香市”条,叙述了昭庆寺集市由盛而因灾荒战乱趋衰的过程,写下了作者亲眼所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杭州太守不管人民死活,只顾贪贿,以致被人讥骂为“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的情况。
由于作者交游极广,与当时的一些画家、戏剧家、民间艺人有往来或相识,故书中提供了不少艺人的史料,如民间说书艺人柳敬亭、南京的竹雕艺术家濮仲谦、画家陈洪绶绘《水浒》人物、名妓王月生、苏州甘文台制铜炉、戏子朱楚生等。记载极为生动,叙述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戏剧和曲艺的发达水平。
此外,如“方物”条记作者亲口品尝过的各地山珍海味,菜蔬果品特产;“兰雪茶”条谈到制茶饮茶之法;“乳酪”条记自制乳酪及食法;“樊江陈氏橘”条记橘子养植和鲜果保存之法;“世美堂灯”条述其收藏各类精巧灯具和灯会布置等,亦俱可借以考见当时的饮食、农艺、工艺等情况。
从文学上看,此书文词清丽,兼有明公安、竟陵两派之长,有不少篇目,久已脍炙人口。
有清秀水金忠淳刻《研云甲编》本、乾隆五十九年(1794)仁和王文诰刻足本等,通行者为《粤雅堂丛书》本。另有《丛书集成》本及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蒙古源流   广东新语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8卷。叙昔日生平琐事。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西湖书社1982年出版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二书合印,由马兴荣校点,1982年版。

☚ 西湖梦寻   张溥 ☛
000040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