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系出生即有的一种足发育畸形。主要为足背内翻,可轻可重,可单侧也可为双侧。如轻者生后即应进行手法矫正,1日3~4次,每次3~5分钟,可教给家长掌握此方法;严重者应用手法矫正,并加以固定;顽固性或未经矫正者可依病情及早施行手术治疗。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talipes equinovarus是足部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为距骨发育有缺陷使前足内收、跟骨内翻及足跖屈。双侧多见,男多于女。长期用足外侧行走可引起局部胼胝、溃疡或骨髓炎。治疗随年龄而异,有手法按摩、肌腱延长、挛缩的软组织松解或切断及石膏靴矫形固定术等。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它有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它也可以是全身性畸形的一部分,如顽固的马蹄内翻足就是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一部分。典型的畸形是: 足前部的内翻和内收;跟的内翻;踝的下垂。有时尚可伴有高弓,足前部在跗骨间关节处跖屈,成年尚可出现胫骨内旋,甚至股骨内旋。症状显见,诊断很少有困难。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复发,所以在骨胳尚未成熟以前,应密切观察其发展。 儿童双侧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a.松弛型 b.僵硬型 足下垂呈棒状,后跟向上,足后部往下,距骨以远的部位内翻和内收。距骨可在足背隆起,突出踝臼。凸出处的皮肤绷紧,变薄,正常皮纹消失,外踝比内踝更突出,在距骨内侧,可摸到跗舟状骨。内侧的关节囊和韧带增厚而缩短,跖筋膜和足底内在肌也收缩。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后肌有明显挛缩,胫骨后肌将成为畸形矫正的重要障碍。 待病儿到达行走年龄,畸形将会因承重而加重,挛缩变得更坚实。病儿用足外侧行走,使整个足发生扭曲,甚至足底朝上,足外侧承重部位出现痛性胼胝和滑囊。 X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用以了解足下垂和内翻的机理和程度,便于确立治疗方案。出生后X线片所能看到的跗骨只有距骨、骰骨和跟骨的骨化中心,以及跖骨和趾骨。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在正常的正位X线片上可有三个测量方法来估计足的畸形: ❶距骨与跟骨的纵轴互成角度,一般为20°~40°;若小于20°,则为足后部内翻。 ❷第一跖骨与距骨的纵轴应平行,或交叉角小于20°;若大于20°,则为足前部内收。 ❸第五跖骨与跟骨的纵轴应平行, 或交叉角小于20°; 若大于20°,也表明为足前部内收。 ❹在侧位X线片上,距骨的纵轴与跟骨跖面的伸延线互成35°~55°。若小于35°,则为足后部下垂。Simon认为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距骨角大于15°,表明为距舟关节半脱位,称为15°定律。这些X线测量有助于了解畸形的发病机理和程度,以及如何达到矫正的标准。 治疗 原则是尽早做手法治疗。最好能自出生第一天就开始治疗,不仅要开始治疗,而且还要教会母亲如何正确进行手法。只有在喂奶时进行,才能得到婴儿的合作,将膝屈至90°,用手保护踝关节及其骨骺,不用强力下顺利地作手法矫形。一般顺序是先矫正足前部的内收,然后矫正距骨下关节的内翻,最后矫正踝关节和距骨下关节的下垂和内翻。在矫正足下垂时,切忌将足前部强力背屈,应先在牵引下将后跟向下拉,然后再背屈,以免造成日后麻烦的 “摇椅”足畸形。 ![]() 足正位X线片测量法 1. 远侧排 2. 中排 3. 近侧排 4. 距骨 5. 跟骨![]() 足侧位X线片测量法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正位X线片测量 在新生儿期间,只可用手法,不可用扭具强力扳正,否则将损伤胫骨下端骨骺。手法期间可用粘膏条保持于矫正位。粘膏条切不可环绕肢体的整个周径,以免阻塞血液供应。 3个月至3岁婴儿手法效果不显著,可采用石膏矫正术。治疗顺序同手法,先矫正内收,然后内翻,最后背屈,置足于过度矫正位。为了减少局部压迫,最好采用多次更换石膏的矫正方法。足下垂往往伴有距骨下关节的内翻,所以在矫正内翻时,可同时考虑矫正下垂。畸形矫正后,应长期使用矫形鞋,保持足于外翻外展位。常用的方法是在行走前穿Denis-Browne鞋,在行走时穿特制的外翻矫形鞋。较简单的方法是左右侧皮鞋换穿,以保持矫正位。夜间用外翻夹板保持。这些病儿应长期密切随访,直至骨胳发育完成,最早至15岁。除非病儿能主动使用腓骨肌将足外翻,否则畸形仍将复发。若畸形有复发迹象,应立即进行矫正。 3岁以上的儿童,非手术疗法很难奏效,应考虑手术。对非手术治疗失败的病孩,特别是僵硬,或畸形复发者,也应采用手术治疗。年龄较小的病儿多采用软组织手术,如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内侧和距骨下关节软组织松解术、距骨下关节软组织松解术、跖底软组织松解术等。由于肌力不平衡,可辅以肌腱移位术,如胫骨前肌移位术、胫骨后肌移位术、内侧跟腱移位术等。年龄较大的病儿,如10岁以上而有骨变形者,可作足外侧骨柱缩短术(Elmslie手术),跟骨截骨术(Dwyer手术)、三关节融合术等。三关节融合术适用于12岁以上的病儿。若胫骨有明显的内旋畸形,可作胫骨截骨术,矫正对线。 到成年,在成人如果畸形不严重,可作三关节融合术和软组织松解术,一般在30岁以内可获得满意的效果。超过30岁,病人已习惯使用足外侧行走,只要保护胼胝,不发炎,不一定作矫形手术。若有疼痛,应考虑切除距骨,松解挛缩的软组织,改正畸形,将胫骨融合在跟骨和舟状骨上。如果畸形非常严重,影响生活,或足胼胝有感染,在能够装配良好假肢的前提下,可考虑作Syme截肢术。其行走效果要比勉强作矫形手术要好,但对截肢需持慎重态度。 ☚ 先天性小腿三头肌挛缩 先天性足部畸形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足部最常见畸形,发病率约为1‰。主要表现为患足前部呈内收,内翻和下垂畸形。男性较多,单侧与双侧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15~20%患儿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多指(趾)、缺指(趾)等。马蹄内翻足尚可能是大脑性瘫痪,胫骨缺损等畸形的一部分,这组病儿的表现与疗效与一般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不同。
正常X线侧位片跟骨与距骨呈30°角,正位片示距骨与跟骨分叉呈30°角,病儿足部X线检查正位片显示距骨与跟骨轴心线交叉角>30°; 侧位片交叉角<30°,婴儿期由于跗骨尚未骨化,故很难从X线片上测量病变程度。 轻型马蹄内翻足,经3个月的手法或石膏矫治,畸形多能矫正。顽固性马蹄内翻足,保守疗法常仅使畸形改善,除非腓长、短肌力及跟距角度恢复正常,否则多数复发。 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儿年龄与畸形性质及程度决定。新生儿期采用手法矫治,先纠正前足的内收、内翻,最后纠正下垂畸形。有些学者在新生儿时作Denis-Bro-wne支架固定,用胶布将足固定于足托板,然后将小腿固定于外侧托板上,置二足于外展、外旋15°位,并用横条将二足板连接。新生儿期开始治疗效果很好。1~6个月以上婴儿可用石膏矫治畸形。首先于距舟关节处向外侧加压纠正内收,然后将足向外翻,纠正内翻,最后托住足底使足背伸而纠正下垂畸形。每2~4周更换石膏一次,直至矫形满意,一般需进行6~8次。但仍需作X线正、侧位摄片证实跟距交叉角已恢复正常,才不复发。应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以及年龄较大的儿童患者,需手术矫治。手术方法可分三类。 (1) 软组织松解手术: 包括跟腱延长术,胫后肌腱切断,跟距关节、踝关节囊切开的后路松解术和切断内侧韧带,跟距、距舟、舟跟韧带,关节囊, 外展𧿹肌腱与延长胫后肌腱, 屈𧿹、屈趾肌腱的内侧松解术。 若前足无内收、内翻而以马蹄畸形为主者,可作后路松解术,凡有前足内收、内翻畸形者必须作内侧松解术。较大儿童术后有高弓畸形者,可作跖筋膜剥离、跟腱延长术。 (2) 骨性手术: 应用于足部有骨性病变、年龄较大的儿童,如4~8岁儿童跟骰关节已增大,软组织松解手术无法纠正其内收畸形,可施行跟骰关节切除固定术。足部内收、下垂畸形已纠正,足跟仍有内翻时,需作跟骨楔形截骨术,10岁以上儿童,畸形严重需作三关节固定术。 (3) 肌腱转移手术: 为一辅助手术措施,凡年幼患儿足部畸形严重不宜作骨性手术,胫前肌或胫后肌肌力过强,使肌力不平衡,可行肌腱移植术。 ☚ 足畸形 肢体骨胳缺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