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量变动的财富效果
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财富包括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两种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不是某一种资产的增减,因而,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
导致货币存量变动的主要途径一般有三个:
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❷商业银行的放款业务。
❸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发行。这三种途径引起的货币存量变动有不同的财富效应。
首先考虑第一种途径,即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财富效果。假使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增加货币存量,如果卖者不是银行,其结果是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引起的有价证券收益率的相对变动,使公众持有较多的货币和较少的证券;或者由于此时实物资产不变的收益与金融资产较低的收益比较前者更具有吸引力,使一部分货币转换为商品。这样,由于货币存量的增加使资产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并没有变化,因此财富的持有总额没有改变。同样,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尽管如此,通过这种效应有可能影响总需求的扩大或缩小。
其次考虑商业银行放款业务的财富效应。财富持有者靠在商业银行借款也可以获得追加的货币,货币存量也会增加。财富持有者之所以不惜支付高于持有活期存款所得收益率的利息率而获得货币,有的是为了偿付其他的债款,有的是为筹措急需购买商品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总资产和总负债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货币存量的增减也并没有带来公众持有财富的变动。但是,几乎可以肯定,这种财富效应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
最后考察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发行的财富效应。当财政部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采取印发新的钞票或者以财政部有价证券为交换,在银行取得新的存款而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存量增加。此时,由于财政部将钞票支付给公众或者将存款转交给公众,其结果是公众手持货币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失去任何其他资产,也没有使其债务相等地增加,从而使公众财富总额产生了一个净增加。这种财富效应会直接带来商品需求的上升。
货币存量变动的财富效果,大多数情况下是构成财富的各种资产的结构变化,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产生财富的增减。但无论哪一种效应,都会带来总需求的改变,这也正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家赖以说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