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
1950年3月5日,托克逊县遭风灾。4月10日,吐鲁番县遭风灾,造成死1人,遭灾小麦、棉花、高粱277公顷,毁坎儿井24道。
焉耆、库车、沙雅、哈密等县市发生水灾,4县受灾农作物133公顷; 岳普湖县发生旱灾。
1951年,沙湾、乌苏、玛纳斯、呼图壁、乌鲁木齐、米泉、阜康7县市发生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7万公顷。
1952年5月13—14日,喀什、和田的部分地区气温降至-4.2℃。和田地区4 855公顷棉花、玉米和瓜菜受灾,其中40%的面积冻死。
和田、莎车、喀什、阿克苏、焉耆、乌鲁木齐、阿勒泰7个专区的26个县发生水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 260公顷,死亡32人,死牲畜884头,毁房1. 51万间,毁桥梁584座。
和田、皮山、策勒、墨玉、洛浦、泽普、精河7县遭风灾,损失农作物409公顷,塌房130间。
1952年5月,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焉耆、阿克苏7个专区的19个县发生蝗灾,蝗虫袭击面积7. 9万多公顷,其中农田2. 3万多公顷。
1953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乌鲁木齐、米泉、昌吉、玛纳斯、托克逊、焉耆、轮台、和静、和硕、阿克苏、疏勒、巴楚、塔什库尔干、岳普湖、莎车15个县发生水灾。乌鲁木齐河水流量最高达每秒359立方米,浪头高2米,连接东西二岸的三桥、四桥、中桥、西大桥均被冲断。
1954年6—7月,伊宁、阿克苏、喀什、焉耆、莎车、乌鲁木齐6县市遭水灾,受灾农田2 918公顷,倒房97间,冲毁坎儿井9道,死1人。
1954年6月26日博乐县遭雹灾,雹大如鸽卵,被全部打坏的庄稼218公顷,并打死小孩1人。
1955年春季强寒潮袭击全疆。据18个县的统计,冻死小麦6 681公顷,阿克苏地区冻死羊2.04万只、牛2 050头、马438匹、驴301头,库车县95%的果树冻死。
1956年8月25日下午,拜城县4乡降冰雹长达半小时之久,厚度15~30厘米。打死鸡125只、牛1头,农作物遭灾面积224公顷。
1957年,巴里坤县大河、奎苏2乡发生蝗灾,面积达2万公顷,农田遭灾面积3 048公顷。
1957年4月17、18、21日,托克逊县两次刮大风,仅小麦就被吹毁1 034公顷。
1957年7月16—30日,阿瓦提、拜城、沙雅、温宿、新和、阿克苏6县发生冰雹灾,仅6个乡的统计,作物成灾面积779公顷。
1958年8月13日,库车县城发生水灾,水流量每秒342立方米,受灾居民2 428户,占全城总户数的60%,灾民8 248人,其中死亡554人,死绝户32户,死牲畜697头。
1959年8月13—15日,沙湾、乌苏2县连遭3次雹灾。沙湾县城灾面积1 000多公顷,损失70. 5万元;乌苏县成灾面积1 253公顷。
1960年,据35个农牧场的统计,受灾面积达6 996公顷,其中旱灾4 969公顷,盐碱灾945公顷,冰雹、大风、冻灾558公顷,虫灾383公顷。
1961年5月31日—6月1日,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哈密、库车、新和、拜城7县遭风灾。持续时间13~24小时,风力7级至12级,吐鲁番、托克逊2县最严重。吐、鄯、托、库、拜、新6县受灾面积3万公顷。
1962年5月中旬,疏勒、英吉沙、莎车、岳普湖4县遭风灾,受灾农作物面积3 867公顷,死3人,倒房148间,死牲畜200头,断树6 229株。
1963年8月29日,乌恰县乌鲁克恰提发生6. 5级地震,死1人,倒房140间。
1964年4月16—18日,乌鲁木齐市连续降雨2昼夜,塌房3 370间,造成全市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停课,机关无法办公。
1964年5月,喀什、克孜勒苏、和田3地州降大雨,塌房773间,死27人,死牲畜1.16万头(只)。
1965年11月13日,乌鲁木齐市东北部发生6.6级地震,死7人,伤40人;城郊2 000间房屋倒塌或被严重破坏。
1966年,吐鲁番、托克逊2县遭风灾,最大风力12级,吐鲁番毁坏坎儿井66道、水渠59条,遭灾小麦873公顷;托克逊毁坏坎儿井15道、渠10条,遭灾小麦355公顷。
1967年4月,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遭寒流侵袭,全州农作物受灾面积1.47万公顷。
1967年7月1日,阿克苏地区遭风灾,死2人,伤13人,刮倒房屋28间,受灾农作物面积2.21万公顷。
1968年6月6日,英吉沙县遭雹灾,受灾农作物面积533公顷。
1969年2月12日,乌什县城北发生6.5级地震,死2人,伤2人,2 000余间房屋倒塌或裂缝。
1970年7月25日,乌什县遭雹灾,受灾农作物面积1.6万公顷。
1971年6月15日,乌什县英阿瓦提公社和兵团农一师4团6连发生6级地震,塌房1 000多间。
1971年7月5—7日,阿克苏地区降大雨,受灾农作物面积471公顷,塌房3 798间,死牲畜9 767头,死2人。
1972年6月17日,博乐、温宿2县遭雹灾,受灾农作物面积3 439公顷。
1973年6月3日,乌苏县天山北坡发生6级地震,房屋倒塌或破裂。
1974年6月22-25日,阿克苏地区降大雨,乌什县2天内降雨81.7毫米,死亡11人。
1975年3月,北疆受寒流侵袭,昌吉州农作物受灾面积4.19万公顷,伊犁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2.67万公顷。
1976年2月,克孜勒苏自治州遭雹灾,死亡牲畜6 000头。
1977年12月19日,伽师县西克尔发生6.2级地震,塌房314间,重伤2人,轻伤6人,西克尔水库大坝2处裂缝。
1978年5月24-25日,喀什、和田地区遭风灾,最大风力10级,其中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英吉沙、岳普湖6个县总计遭灾农作物3.3万公顷,刮倒房屋67间、树木16.4万棵,死牲畜110头,伤4人。
1979年4月10日,暴风席卷新疆14个地、州、市的60个县。吐鲁番、塔城、阿克苏3个地区的风力均达12级,风速每秒40米,持续24小时。新疆境内、新疆与内地的通讯中断,全疆受灾农作物7.27万公顷,死100人,伤447人,损失大小牲畜32.9万头。
1980年,春寒时间持续长。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田、巴音郭楞等地、州遭灾农作物5.8万公顷,冻死牲畜123.88万头(只)。
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乌鲁木齐等地、州市发生严重蝗灾。博尔塔拉自治州发生新疆过去没有的虫害——黑森瘿蚊。受虫害农作物面积3.21万公顷,其中小麦0.59万公顷,占全州小麦的59%,当年小麦减产2 700吨;受害草场100万公顷。
1981年,吐鲁番地区遭风灾,时间持续24小时,11级大风持续2小时,损失农作物折价100万元。
1982年4月2—5日,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巴音郭楞、喀什等地、州遭风灾。遭灾农作物0.53万公顷,死3人,死牲畜1 537头(只),塌房1 638间。
1982年6—7月,和田、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伊犁、昌吉、塔城6地、州的20个县发生水灾。遭灾农作物16万公顷,死11人,死牲畜1.5万头,塌房3 300间。
1983年2月13日和4月5日,乌恰县托云公社发生6.8级和6.2级2次地震,塌房3 093间。
1982年4月中旬,吐鲁番、巴音郭楞、克孜勒苏、喀什、阿勒泰5地、州遭风灾。风力9—12级。遭灾农作物2.33万公顷,死7人,死牲畜3万头,吐鲁番县35户农民住房起火,烧死2人。
1984年4月18—19日,托克逊县遭风灾。4月24—25日,托克逊、吐鲁番2县遭风灾。4月28日,吐鲁番县再遭风灾。2次风灾中,托克逊县遭灾农作物0.33万公顷,吹塌房屋40间,烧毁房屋29间,毁坎儿井13道,死1人;吐鲁番县遭灾农作物0.2万公顷,塌房155间,毁坎儿井26道,死1人。
1985年8月23日,乌恰县城和疏附县乌帕尔乡一带发生7.4级地震。乌恰县城死亡20人,伤103人,塌房1.40万间;乌帕尔乡死亡45人,伤156人,塌房2.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1986年3—4月,伊犁地区和克孜勒苏州遭霜冻灾;4—5月,东疆和南疆遭风灾;另有水、旱等灾。全区农作物遭灾42.53万公顷,成灾29万多公顷,塌房6 847间,死牲畜548 911头(只),死61人,重灾民97.7万人。
1986年5月18日,和田地区遭黑风暴袭击,风力8~10级,持续3小时,受灾棉田0.8万公顷,其中0.56万公顷全部枯死。小麦受灾5.33万公顷,果树、其他作物都不同程度受灾,刮倒树木13万株,失踪、死亡25人。洛浦、策勒2县有182公顷耕地被沙埋。
1987年,全年有大风、洪水、冰雹、霜冻、强寒流、地震等灾害。总计农作物遭灾26.2万公顷,死牲畜19万头,死94人,成灾人口199万,经济损失4亿元。
1987年12月下旬,伊犁至乌鲁木齐一带气温上升,降中量雨,致使2万间民房倒塌或漏雨。
1988年,全疆很多地方发生干旱、冰雹、洪水、霜冻、病虫害等多种灾害,阿克苏、喀什、和田、伊犁、昌吉5地、州最为严重。全疆农作物成灾21. 95万公顷。
1989年春、夏之际,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昌吉州木垒、奇台、吉木萨尔3县和塔城地区北5县遭严重旱灾,巴里坤县遭灾农作物面积1.4万公顷,其中减产8成以上的0.75万公顷,塔城北5县遭灾农作物面积2. 67万公顷。新和、福海2县遭严重冰雹灾。全区遭受各种灾害农作物面积38万公顷,成灾30. 26万公顷,牧区草场干旱面积1 3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1990年,昌吉、伊犁、阿勒泰、塔城、喀什等地、州以旱灾为重,阿克苏、喀什地区受风暴灾损失较大,阿勒泰、塔城地区还发生病虫危害。全年农田成灾面积18. 93万公顷,因灾造成45. 6万人缺粮,死亡33人,死亡牲畜28万头 (只)。
1991年,全疆15个地、州、市分别受到干旱、洪水、冰雹、病虫害、地震的侵袭,其中以干旱和洪水最为严重。春季全区25%的农田和45%的可利用草场受旱,以塔城、伊犁、阿勒泰、哈密、昌吉等地、州最为严重。洪水造成3.2万间民房倒塌或损坏。全自治区农作物成灾33. 92万公顷,死牲畜42. 72万头,死63人,直接经济损失8.65亿元。
1992年,昌吉州以旱灾为重,成灾面积2. 3万公顷;阿克苏地区遭受风雹灾,成灾面积6. 7万公顷,病虫害成灾面积2. 2万公顷;喀什以风雹灾为重;塔城地区受风、雹、霜冻灾害面积6.7万公顷。全疆受灾总面积达51万多公顷,死亡34人,死牲畜32. 3万头。
1993年5月 8—10日,北疆各地受强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下降到2~5℃,北疆大部分地区出现霜冻危害,喜温作物棉花、蔬菜等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石河子垦区有3. 2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仅棉花就有3.03万公顷受灾,占该地区总播种面积的57%,其中毁灭性受灾面积660公顷;博乐、精河县棉花受冻面积667公顷; 北疆其他各地的农作物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低温霜冻的危害。
1993年6月 11—12日,阿勒泰地区发生暴雨洪水。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克兰河流量均接近历史最大值,乌伦古河流量超过历史纪录35立方米/秒。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和阿勒泰市受灾最重,共冲毁农田2 700公顷,被淹草场20多万公顷,民房10 902间,冲走牲畜3 989头,直接经济损失1.4亿多元。
1993年6月25日—7月23日,若羌县发生5次洪水。若羌河设计防洪能力为300立方米/秒,而最大洪峰达460立方米/秒,超过350立方米/秒的洪水持续20小时之久。洪水进入县城部分地区,工矿企业生产及各类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1993年5月4—5日和9—10日,吐鲁番发生2次大风灾害。大风最长持续时间32小时,瞬时风力10级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2万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6 389. 93万元。
1993年6月23日,和田地区的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5县及和田市,遭 “黑风”侵袭。这次黑风中心,平均风力7级。黑风使0. 74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牲畜失踪7 100头(只),损坏各类树木15万株,果树落果2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 000多万元。
1993年10月2日,若羌县东南发生6. 6级地震,破坏房屋17.88万平方米,造成经济损失277. 4万元。
1993年12月1日,疏附县南发生6.2级地震,2人死亡,8人重伤,28人轻伤,使2万多人无家可归,1.1万多间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约3.7万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经济损失达5 900多万元。
1994年1月12日,疏附县发生5.6级地震,破坏房屋2.62万平方米,使55 300人受灾,5 199人无家可归,造成经济损失1 126万元。
1993年冬—1994年春季,北疆地区降雪量大,春季气温低,积雪融化时间长,冬小麦雪腐、雪霉病较为严重。伊犁地区冬小麦雪腐病受灾面积3. 42万公顷,其中受害死亡率达20%~50%的有1. 15万公顷,死亡率达50%以上的有1. 55万公顷。
1994年7—8月,全疆有7个地、州的19个县出现旱情,其中塔城地区北部旱情最重。全疆受旱农作物面积共计6. 91万公顷,减产面积4. 52万公顷,绝收0. 82万公顷,粮食减产5. 54万吨,经济损失2.09亿元。
1995年春季,伊犁、塔城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 6万公顷,其中绝收2. 2万公顷,草场受灾200多万公顷,减少贮草量2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4.49亿元。
1995年5月2日,乌苏南发生5. 8级地震,造成山石流,砸死2人,砸伤3人,房屋轻微损坏。
1995年7月27日、31日,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温宿、乌什4县的14个乡54个村先后遭受冰雹袭击,大片棉花被打成枯枝,玉米植株倒伏遍地,受灾面积2. 3万公顷,倒塌民房96间,造成危房198间。此次雹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
1995年8月份,昭苏县连续4次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1.05万公顷,成灾面积0.82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116万元。
1995年9月14日,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巴楚、伽师、岳普湖4县发生冰雹灾害,农作物成灾面积1.62万公顷,绝收0.67万公顷,倒塌民房192间,死亡1人,伤174人,死亡牲畜1 592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1.06亿元。
1995年9月26日,拜城县发生5.3级地震,使7个乡、2个镇、37个自然村受灾,受灾人口1.1万人。使2 778平方米房屋严重破坏,2.21万平方米中等破坏,4.98万平方米轻微损坏。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35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