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46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教育经历了4个阶段。
1.恢复、创建和发展阶段 (1949—1957年)。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黑龙江省农业教育工作, 执行了 《共同纲领》规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事业发展纳入五年计划, 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1949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颁布了 《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暂行规程》、《暂行实施办法》一系列文件。黑龙江地区根据上述精神, 对高、中等农业院校进行整顿。1950年1月东北农学院改称哈尔滨农学院。同年10月因抗美援朝战争, 沈阳农学院迁到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 恢复东北农学院校名, 设置农学、森林、畜牧、兽医、植物病虫害、土壤肥料、农业行政、农业机械等8个系和农业机械、林业机械、畜牧3个专修科; 还有预科、森林调查训练班、俄文本科班、研究班及军事俄文政治专修科。共有学生1 834人。1952年9月, 根据第一次全国农业院校系调整方案, 东北农学院的植物病虫害、土壤肥料两个系和农学系园艺组师生迁回沈阳, 成立沈阳农学院。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兽医科、森林科及浙江大学森林系转入东北农学院。同年11月, 根据高教部和农林部决定,在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 成立东北林学院, 暂与东北农学院合校办学。从此时起, 学院聘请一批原苏联专家来校担任顾问及从事教学工作, 开办研究生班, 为全国农业院校培养师资。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全面开展学习原苏联教育经验, 进行教学改革活动。1953年, 学院由隶属东北人民政府改由国家高教部主管。同年8月, 北京农机学院农学系师生转来东北农学院。1956年5月1日高等教育部和林业部联合通知, 决定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 并划归林业部主管。到1957年东北农学院共有农学、畜牧兽医、农机和土地规划4个系5个专业, 在校本科生2 261人, 研究生57人; 各类毕业生已超过3 000人。教职工有754人, 其中教师348人; 教师中有教授6人, 副教授20人, 讲师94人, 助教228人。东北林学院共有林学系, 森林采伐运输工业系、木材加工工业系等4个系7个专业, 学制5年。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于1951年6月1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院校, 校名改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 设农艺、畜牧兽医、森林、水利4个专业。1956年4月26日, 省政府决定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改为北安农学院。195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调整给吉林省, 1958年春迁往长春, 与长春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 即现在的吉林农业大学。
在农林高等院校发展壮大的同时, 中等专业学校也有较大的发展。1948—1955年黑龙江省有2所农业中专, 即黑龙江农专附设农校和佳木斯农校。设农艺、兽医、畜牧、林学、水产、水利等7个专业。学制3年, 招收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为了统一调整东北地区中等农业教育, 1950年佳木斯农校水产专业撤消, 教师调往大连水产学校; 1953年又将林学专业调往吉林林业学校, 水利专业调往沈阳水利学校;1955年佳木斯农校增设植保专业。在此期间2校共培养中专毕业生1 427名。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需要,1950年成立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1953年在哈尔滨市王岗镇原国营农场技术训练班的基础上, 成立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1953年成立带岭森林工业实验学校。
1956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和省政府决定, 大力发展中等农业教育, 省农业厅对原有农业中专进行调整。1956年4月黑龙江农专改为北安农学院后, 农专附设农校一分为二, 农学专业师生及接管北安荣军学校部分职员, 成立北安农校; 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及部分农学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迁往齐齐哈尔市,成立齐齐哈尔农业学校; 将佳木斯农校畜牧兽医专业师生迁往双城县, 成立双城畜牧兽医学校; 同年, 成立了密山农业学校、佳木斯农业经济学校和黑龙江省水利学校。1957年经省政府批准, 对全省农业中专进行调整, 将双城畜牧兽医学校合并到齐齐哈尔农业学校, 改校名为齐齐哈尔畜牧兽医学校; 将密山农业学校移交给农垦部领导; 将带岭森林工业实验学校改为带岭森林工业学校。到1957年末黑龙江省有8所农科中等专业学校, 3所农林高等院校。
这一时期国家高教部陆续颁发了高中等院校有关规章制度、使黑龙江省农业教育步入正规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2. “教育大革命” 和调整、整顿阶段 (1958—1966年)。这个阶段因受到“大跃进” 的影响, 出现了各行各业大办教育的局面,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 “教育革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 片面强调政治教育和生产实践, 要求师生走出校门参加“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大办农场” 和 “下乡下场” 等生产劳动及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 出现高中等院校数量盲目冒进, 基础理论教学严重削弱, 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在全党大办教育中, 相继新建8所普通农业高等院校, 11所普通中等农业学校。加上原有的农业院校、高等院校达10所, 中等专业学校达19所, 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农业院校最多的时期。1958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将省属4所农业中专经过专业调整下放地区行署领导, 既办大学, 又办中专, 面向本地区培养人才。北安农校改称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 隶属嫩江行署领导; 佳木斯农校改称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 校址在友谊农场, 中专部仍在佳木斯市原校址, 隶属合江行署领导; 齐齐哈尔畜牧学校改称东北农学院松花江分院, 由齐齐哈尔市迁回原双城畜牧兽医学校校址, 隶属松花江行署领导; 在牡丹江市温春选址新组建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 隶属牡丹江行署领导。同年, 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北安大学、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东北农学院机械化分院(后改为学院)、密山农校改为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归属农垦部领导, 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省水利学校改为黑龙江省水利电力学院、带岭森工学校升格为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中等专业教育, 除原有8所中专全部升格为高等院校并保留中专部外, 1958年新建了省红色草原畜牧兽医学校、黑河地区农林学校、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省园艺学校、尚志农校、肇东农校、庆安农校、宾县农校、勃利畜牧兽医学校。1959年8月6日在黑龙江商学院水产系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水产学校; 同年, 成立了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
1958年3月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后, 全省农村兴办了首批农业中学, 年底达到838所 (班), 在校生人数达65 673人, 教职工1 763人。
在这期间, 由于农业教育事业发展过快, 有的办学条件简陋, 小而全, 重复建设, 加上在教育大革命中出现的“左” 的思想影响, 结果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1962年省委省政府根据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以及“高教60条”、全国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调整会议精神, 对高中等农业院校进行调整和整顿。对“大跃进” 中升格的东北农学院松花江分院、合江分院、牡丹江分院、农业机械化学院(在校大学生培养到毕业), 水利电力学院和北安大学予以整顿,恢复原来中等专业学校性质, 校名分别改为省双城农业学校、省佳木斯农业学校、省温春农业学校 (后改牡丹江农业学校)、省农业机构化学校、省水利工程学校、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东北林学院带岭林学分院停办, 保留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 由于将松花江、合江、牡丹江分院撤销后尚未毕业的本专科学生集中调整到嫩江分院直至学生毕业, 于1964年撤销嫩江分院, 除部分教职工充实到省北安农业学校外,在分院基础上成立北安师范专科学校 (现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前身)。在农业高等院校整顿的同时, 对中等农校也进行调整, 省红色草原畜牧兽医学校、庆安农校并入双城农校; 黑河地区农林学校并入省北安农校; 尚志农校并入省温春农校; 肇东农校、宾县农校、勃利畜牧兽医学校并入佳木斯农校。经过调整、整顿黑龙江省高等农林院校由10所减至3所, 即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中等农林学校由19所减至10所, 即省双城农校、省佳木斯农校、省温春农校、省北安农校、省农业机械化学校、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省水利工程学校、省水产学校、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1964年改为农机技工学校)。1964年在省林业干部学校基础上成立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
1964年为了贯彻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的讲话精神, 以及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 于1963年首先在双城农校办一个 “社来社去”试点班。1964年以后, 在8所农林学校进行了半农半读 (社来社去) 的试点工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1965年也进行 “半农半读”试点。在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及双城等4所农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专业课、削减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 增加劳动课时数, 减少理论授课时间, 在教学组织上, 结合农牧业生产周期, 边劳动边学习, 组织现场教学。1966年上半年全省农科学校, 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在中等农业教育进行试点的同时, 全省农业中学根据1965年6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精神, 有了很大发展, 由1964年882所 (班) 猛增到1 863所 (班), 在校生由1964年的68 390人增加到175 138人。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试点工作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而夭折。
3. “文化大革命” 阶段 (1966—1976年)。在此期间, 全省高中等农业院校遭到空前破坏, 校舍被占, 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受损, 一般停止招生6~8年之久。学校派性猖獗, 学生停课闹革命, 省内外大串联, 红卫兵掌握学校大权, 使学校党政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学校陷入了瘫痪状态, 广大领导干部和教师被批被斗, 遭到迫害, 甚至摧残致死。到1968—1969年, 在校学生毕业离校。由解放军、工人、组织宣传队进驻学校。“文化大革命” 后期, 各校相继复课, 教学工作无章可循, 教学秩序混乱, 并经常受到政治运动冲击。师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这种局面持续10年之久, 给全省高中等农业院校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1971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做出“两个基本估计” 和 “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教育成就” 的错误结论, 严重挫伤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1972年开始一些高中等农业院校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入学。1973年双城农校招收 “社来社去”试点班, 1974年一些学校招收分配班的同时招收 “社来社去”不包分配班。1975年各校强行推行分散办学、社来社去的 “朝农”经验, 批判师道遵严, 打乱教学计划, 实行 “开门办学”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到农村社队边干边学, 使一度恢复的教学秩序又一次被破坏。
在此期间, 全省农业中学全部被砍光, 盲目发展普通中学, 造成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 普通高中畸形发展的状况。破坏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不利于劳动后备力量的培养。
4.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阶段 (1976—1995年)。1976年10月粉碎 “四人帮”后, 农业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东北农学院在哈尔滨市重新建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的4所中等农校收归省农牧局主管, 停办的赵光、宝泉岭2所农机校重新恢复, 并新建红兴隆、九三2所农业技术学校。1979年双城农校改为畜牧兽医学校, 归省畜牧局领导。绥化、嫩江地区农机技工校改为绥化、嫩江地区农机校, 恢复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新建伊春林业学校和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学校。1980年新建黑龙江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同年牡丹江农校、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省畜牧兽医学校和省农机校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新建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 绥化、嫩江2个地区农机校改为省海伦、省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学校, 归省农机局主管。1983年3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 同年6月成立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11月成立黑龙江省林业管理干部学院。1985年东北林学院经林业部批准改为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森林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1987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对所属农业中专进行调整, 保留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 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 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 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学校。1989年东北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994年东北农学院与省农业管理干部合并, 改为东北农业大学。1995年牡丹江农业学校改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 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改为红兴隆农垦农业学校, 宝泉岭农机校改为宝泉岭农垦工业学校。
到1995年底黑龙江省有普通农业高等院校4所,即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省水利专科学校; 有普通农业中等专业学校16所, 基本建立起科类比较齐全、层次合理、专业配套并有本省特色的高、中等农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普通高、中等农业院校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广大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 要求各省区办好一批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加强对农业教育的领导, 在院校的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 加快学校的恢复和建设; 制定了教学计划, 修订了教学大纲, 调整和增加新的专业; 高校恢复职称评定, 中专首次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改革招生办法实行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有部分院校实行委托代培, 校县校场联合办学, 部分中专招收大学班、大专班、在职人员培训班; 各校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985年5月全省高、中等农业院校,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及“三个面向” 的要求, 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改革招生制度,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打开人才通往农村的道路。如东北农业大学, 在农学等6个系实行“按系招生, 两段培养, 淡化专业, 按需定向”的培养模式。中等专业学校贯彻农业部温江会议精神和鄂西会议提出的 “一改、二联、三提高”的要求, 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逐渐扩大不包分配班的比例, 直接为农户培养人才。1986年农牧渔业厅联合有关厅局, 成立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会,以5所农业中专为依托成立北安、佳木斯、牡丹江、双城、红兴隆5个分会, 联合农业中专、农民中专、农广校、农职高中等83所院校,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经验交流, 师资培训活动, 取得显著效果。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北安农校等大中专院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教育   二、普通高等农业教育 ☛
000074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