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文化组织蓬勃发展,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由国家单一办文化发展为国家、集体、群众办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体制的文化网络。活动内容已不局限于文化娱乐,而向文化、宣传、科普、体育、卫生“五位一体”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大(大文化)、二实(经济实体)、三配套(阵地设施、干部队伍、活动项目等配套)鲜明特点的集镇文化中心。
1990年,全省农村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7万多个。其中,政府系统办的群众艺术馆24个,文化馆209个,文化站13个;集体兴办的乡镇文化站6 808个,广播站7 721个,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宣传团(队)4 300多个,电影放映队10 172个。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20多万人。不仅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团体迅猛增长,文化设施和条件也大为改善。全省已建成集镇文化中心5 000多个,有集镇文化活动场所10万多处。其中,电影院、剧场6 597个,文化茶园1.7万多个,录相放映点4万多个,棋牌、台球桌等场地5万多处。全省农民人均文化生活消费支出已达13.2元,近几年来约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
目前,四川省农村文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地位。文化站的数量虽居全国前列,但许多地方设施较差,经费短缺。尽管如此,四川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仍然是显著的。通过对41年的回顾,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四川省农村文化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化桎梏中解放出来。各地先后建起了县文化馆、新华书店;大多数县有了剧团。如当时川北地区,曾组织了若干文化工作队下乡,既进行时事政策宣传,又开展文化活动。全川农村成立了大批扫盲夜校、读报组、文艺表演队和文化站。各地农村的传统文艺形式也得到了改造和发展。广大农民群众通过革命的、群众性的、崭新的文化熏陶,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等一系列运动中,政治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生产热情高涨。
2.“二五”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期间,虽然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农村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夭折,但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大多数文化馆、站都在这期间建立,农村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比较活跃, 一大批文化骨干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因“左”的错误,使文化发展方向发生了严重偏差。
3.10年动乱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受到了“左”的更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强制推行“政治夜校”,搞“红海洋”,打“语录仗”,跳“忠”字舞,办赛诗会等做法,把农村文化活动引入了歧途。这期间,正当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被取消,一些流传甚久、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说唱节目、抒情歌曲、民歌、山歌等等,都被当作“四旧”打入禁区。文化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不顺民心,不合乡情。而且不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乡镇长期没有基本阵地,群众没有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村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农村文化事业有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农村文化站由1978年的200个发展到1983年的6 168个,增长29.8倍;文化站工作人员由不足200人增加到15 262人,增长75.3倍。农村图书销售额,1990年达1.5亿多元,比1978年的805万元增长17.6倍。
(2)大批集镇文化设施建成,规模逐步扩大。很多集镇文化站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文化活动形式的文化中心。
(3)开始出现了多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文化的繁荣景象。全省农村文化站和集镇文化中心,由国家办的只有13个,多属原来的文化分馆,只占0.29%。集体单位承担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头,除乡镇外,在村一级就已建有文化室1.7万多个。此外,农民自办文化设施的也越来越多,1990年全省已有文化户16 300家。
(4)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近年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获得显著成效,民心振奋。每逢年节,各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为千千万万农民增添了节日的欢乐。郫县的望丛歌会、渠县三江镇的高台彩会、峨眉山市的元宵高桩会、眉山县的风筝比赛、乐山市的灯舞和彩鸽放飞、赛龙舟等,很有特色,深受群众喜爱。许多地方还通过举办这些文化活动开展贸易洽谈,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发展了商品经济。
(5) 改变了办文化事业的旧观念,坚持走以文为主、“以文补文”、“以工补文”、“以商补文”、“以副补文”的路子。绝大多数文化站都自己兴办工副业,肩挑文化(宣传)、生产(经营)两副担子,经济实力增强,稳定了队伍。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1.文化馆。县级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始建于50年代初期,一般3~5人编制,1995年已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平均有职工10~15人。
2.文化站
。乡级群众文化工作机构。50—70年代曾被称为农村俱乐部,1995年全区有乡文化站862个。
3.县文化分馆
。县文化馆设在边境乡的派出机构,亦即国办文化站,工作人员列入国家编制,所需经费和设施由文化事业经费提供。1981年仅有6个,至1995年全区共建成54个。
4.牧区流动文化服务队
。1957年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克孜勒苏、巴音郭楞、伊犁等地州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建起了8个牧区流动文化服务队。1983年自治区文化厅交流和总结了经验,决定在牧区普遍建立流动文化服务队。这些文化服务队活跃在辽阔的草原上,深受牧民欢迎。
5.公共图书馆
。新疆在县一级建立公共图书馆,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7年全自治区有县图书馆9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较快,1995年全区85个县(市)中已有49个县(市)单独建有图书馆,1 797个乡、村建有图书室,合计藏书约240万册。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图书馆、焉耆回族自治县图书馆、伊宁市图书馆、库尔勒市图书馆工作开展较好,曾于1981年受到文化部表彰。
6.农村文化团体
。1995年底全区各地州市、县共有文工团87个,其中县级57个;有群众业余剧团(队) 137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45个;文化俱乐部(室) 5 073个;有民间零散艺人799人;农村文化户4 312个。
7.农村电影队
。1995年全区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 476个,其中个体放映队370个。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三)民间艺术 ☛
000216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