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1949—1955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有的还分到了房子,焕发出生产积极性,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农业合作化以前,郊区农村一度掀起建新房的“小高潮”,部分翻身富裕起来的农民,省吃俭用,有的在原基地翻盖了旧房,有的在分得的土地上建起新房。但是,由于当时财力有限,多数农民还只能建土坯房,好一点的建砖角房和砖腿房(俗称“老虎爪”、“老虎腿”房),极少数农民建起砖瓦房。从整体上看,农村建设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保持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和格局。平原地区均是平房,正房一般坐北朝南,房间数量大多数是三间或五间;厢房一般是三间,少数是两间;南房很少,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为将就宅基和木料,正房有的建“四破五”房子,建四间的较少。房屋高度大体形成一致。街道全是土路。主路一般以能通马车拉秸秆并能错车为距,小路以单骑相错为准,没有具体统一规定。农民汲井水而饮,碾磨粮而食,去远集而籴粜,少学校而缺医。广大山区农村,因山就势建平房,村稀户少,只有开阔山川盆地才有较大村庄。街道崎岖高低不平,房屋高低错落不整,房间大小不一。农民汲井水,运泉水,其条件远不及平原地区。 表8-3-1 1987年村镇规划建设用地参考指标
1991年以后,在总结贯彻《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北京市着手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对市区和郊区的远景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1992年,修订方案完成并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根据这个方案,在北京辖区范围内,均要纳入统一规划,提出建制镇的建设要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善城镇功能,安排好住宅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工业区,集中建设建制镇或乡镇工业小区,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山区开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造林绿化,把山区建设成首都的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林牧副业、旅游业和符合山区特点的乡镇企业,尽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 第二,抓好典型村镇建设。在建设部村镇规划建设原则和《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北京市村镇规划定额指标》规划的指导下,郊区村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因经济发展不平衡,郊区村镇建设总体上是山区落后于平原,经济发展缓慢地区落后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 (1)新村建设。为了推动郊区地区经济发展,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建设水平,改变农村居住、环境落后面貌,市政府在抓城区建设的同时,狠抓了新村建设。 1982年,市政府会同建设部和昌平县政府共同确定踩河村为迁村并点类型新村建设典型,马连店为旧村改造类型新村建设典型,并着手规划建设。1983年,为了推动郊区农村建设广泛深入发展,市委、市政府召集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市建委、物资局、规划局等部门领导在踩河、马连店开规划建设试点现场会,要求区县委书记、区县长必须亲自抓1~2个新村建设试点,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新村建设。在现场会的推动下,郊区新村建设很快出现高潮。到1984年,出现24个新村建设示范典型。其中,有部分村庄已经建起一批楼房,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开始得到改观。 1985年,踩河新村基本建成,共建二层住宅楼416栋32700平方米,建小学教学楼一栋1 400平方米,建幼儿园757平方米,建游乐场1200平方米,建办公楼一栋836平方米,建商业楼一栋411平方米,建医疗中心100平方米,建五个小型街心公园,修建了公共厕所,修建5500米长水泥路面,还修建了给排水管道、沼气管道,在村边路侧进行了绿化,成为郊区早期新村建设最好的典型。建设部在全国村镇建设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推广了踩河新村建设经验。同一年,郊区乡镇新村建设试点发展到225个,累计建农民住宅楼2 998栋,建商业服务楼、中小学教学楼、办公楼等公共建筑276栋,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建平房770万平方米。 郊区农村实行按规划建设也遇到一些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村缺乏资金,广大农民只能建砖瓦房,只有极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才能建得起楼房。因此,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遇到困难。 实践证明,新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为了加快郊区新村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树立科技兴农建设新村的典型。1986年,国家科委、建设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确定昌平县马池口为国家“星火计划”新村建设科技示范典型,通县大稿村为北京市“星火计划”新村建设科技示范典型。经过三年多的规划建设,马池口村基本上达到了“星火计划”阶段性成果指标。在全国“星火计划”新村建设科技示范典型会议上推广了马池口的经验。大稿村经过三年弃旧迁新建设,到1989年底,建成六层农民住宅楼9栋,建幼儿园和小学校教学楼各一栋,总面积4.2万平方米;街心建起花园;街道铺上柏油路面,两旁安有路灯;农户统一供暖,并使上液化气做饭。新村占地仅4.02公顷。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京郊新村建设,1984年3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昌平县踩河新村,提出建设新村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考虑实用,方便农民。1990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通县大稿新村建设,明确表示:“我赞成有条件的地方建楼房,既节约土地,又方便农民”。在党中央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郊区新村建设迅速掀起高潮,房山县、昌平县、通县、大兴县成为新村建设试点最多的县。 经过几年的新村试点建设实践,踩河、马连店等早期建起来的无厕所、无客厅、单楼梯和“火柴盒”、“豆腐块”式二层住宅楼,暴露出不实用、不美观的缺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富裕起来的部分农民、部分农村对农村建设提出更高的需求。为适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的要求,满足部分农民对住宅更高的需求,吸引城市人口,郊区新村在建多层楼试点的基础上,从1991年开始,陆续开发建起一批多层楼。新村建设试点住宅质量、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环境美化等普遍有了提高。通县继果园村、𥉫里村、大稿村建起新村以后,很快建起一批新村,到1995年底,已建新村66个,其中比较好的36个,占全县农村8%,有两万余农民住上新楼房。到1995年,郊区出现82个产值达到或超过“亿元村”,这些村基本上建成了新村。 表8-3-2 郊区新村建设情况统计表(1978—1995年)
靠建筑业致富的韩村河,是京郊新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到1995年,村内建起别墅式小洋楼和多层楼;电影院、会议室、展览馆、银行支行、电信等配套设施齐全;昔日的土路全部拓宽铺上柏油或建成水泥路,两旁植树,种上花草;建起公园、学校;农民住宅上下水、热力、共用天线等管线齐备;大多数农民家还装上电话。通县乔庄从1992年开始新村建设,截止到1996年上半年,投资1.2亿元,先后建设了2 100千伏安配电室两座,30吨锅炉房一座,住宅楼30栋,幼儿园、商业设施、办公楼、小别墅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已有80%的农民住进楼房。楼区中心修建了一个0.87公顷的花园,内有两座假山和70米长的休息长廊,楼之间全是草坪和黄杨,人均绿地13.3平方米,铺柏油水泥路16500平方米。郊区这些新村建设试点对于打破农民陈旧观念,改变传统生活习惯,推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将会起到“星火燎原”的作用。 (2)集镇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郊区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思想的引导下,大批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和乡镇,推动城镇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广大农民为了尽快致富,迫切要求恢复和发展集市贸易。在这种情况下,郊区集镇建设很快摆脱停滞状态,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根据《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北京市从1984年开始抓集镇规划建设试点工作。开始本着一区县一个试点精神,确定昌平县沙河,通县牛堡屯、马驹桥,顺义县张喜庄,房山县窦店,平谷县大华山,大兴县采育,怀柔县汤河口,延庆县张山营,密云县太师屯,门头沟区永定,海淀区温泉,丰台区黄土岗等13个集镇为试点建设集镇,由市统一指导规划建设。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了集镇建设试点。1988年,市政府召集区县主要领导推广杨镇集镇建设经验,并组织区县领导进行全面检查,提出调整郊区集镇规划建设意见。1989年,建设部、国家计委等单位在考察张家湾、马驹桥、小汤山等8个集镇基础上确定窦店为全国集镇建设综合试点镇。在试点集镇建设经验的推动下,郊区集镇建设迅速发展。 1991年以后,北京市根据首都城市发展的需要,重新修订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为实施新的总体规划,减少对中心区的压力,更多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1994年在建设部的参与下,市政府确定小汤山、长沟、杨宋庄、漷县、杨镇、榆垡、太师屯、康庄、斋堂、峪口等10个镇为小城镇建设试点。 经过规划建设,10个试点小城镇和其他重点城镇建设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向广度发展。10个郊区县建制镇镇区占地面积平均为140公顷,镇区人均建设用地达195平方米,平均镇区占地规模最大的密云县达到200公顷。二是向高度发展。仅1991年至1995年,10个远郊县(区)的乡镇住宅区建二层住宅楼68栋,17 509平方米,建多层楼450栋,近730万平方米。三是向集中方向发展。镇区普遍建起工业小区和生活居住小区,使生产、生活区域逐渐分开。到1995年,郊区乡镇工业小区已建成188个。郊区乡镇住宅小区由1978年的55个(含县城)增加到104个(不含县城),仅10个试点小城镇建商品房28万平方米。四是向城市化方向发展。镇区普遍建起自来水、煤气、电信、医疗等网络设施,集镇服务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有了提高。到1995年,郊区新建165所乡卫生院,仅在“八五”期间增加了12所县医院、41所乡镇卫生院、2257个床位。这些医院全部配置了透视、B超、心电图等检查设施和手术设施。五是向科技兴农方向发展。镇区普遍建立图书馆、培训基地和文体等设施,重视教育事业,为科技兴农奠定基础。六是向美化方向发展。镇区普遍修建柏油公路,植树育林,种上花草,建起公园,居民的生活环境已经有较大改观。 在郊区试点小城镇和重点镇迅速建设的同时,乡集镇和一般建制镇也有不同程度发展,比起新中国成立初期集镇的规模明显扩大,基础设施明显增多,服务功能也较健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试点小城镇建设相比已经拉开了距离。小城镇和重点集镇建设虽然较快,但是,由于功能定位不明确,存在急功近利倾向,致使在建设中出现建“工业区热”、“旅游别墅热”、“商场和贸易市场热”,使建设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据统计,郊区别墅开发58处,建筑面积347万平方米,绝大多数没有售出。1995年,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281个,大者数百亩,小者十余亩,平均每个市场年成交额才1220万元。1995年,郊区已批和待批的工业小区113个,总占地面积0.95万公顷,其中耕地0.49万公顷,入区企业4个以下的有68个,占60.2%;入区企业15个以上的仅12个,占10.6%。由于入区企业少,乡镇企业分散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还占用了大量资金。 ☚ (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 第四节 工业(科技)园区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54年是福建卫生工作奠定基础的时期,在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一方面,接管改造了原国民党官办医院、教会医院和部分私立医院。另一方面,省政府拨出资金,扩充和改建了63个县卫生院,新建了一批专科医院,筹办县医院、县卫生防疫站。随着区卫生所在地段医院及联合诊所改制成保健院(现称乡镇卫生院)、保健室(现称村卫生所),至此,由县到村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为农民的防病治病起了积极作用。 ☚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二、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体育运动开展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逢年过节,各地农村都举行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体育竞赛活动,既有当地民间民族传统项目的角逐,又有近代竞技项目的比赛。在毛泽东主席1952年向全国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福建农村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1958年出现了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当时的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与生产劳动、与民兵训练相结合的途径开展。莆田县黄石公社西洪大队青壮年实现劳卫制 (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一级和普通射手两个“满堂红”。宁化县湖村公社自辟一座300米跑道田径场,社有体委,村有体协,1082名基干民兵全部通过了劳卫制一级,并达到普通射手水平。农村女青年移风易俗,英姿飒爽地活跃在体育场上;老年社员也参加锻练。省体委在这两个公社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推动全省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二、农民体育运动会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种植业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二、生产水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