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技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夕,四川农村经济破产,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心也无力扩大再生产,基本上没有技术改进的要求。同时,原有技术推广机构大部解体、人员散走,工作瘫痪。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原因,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40多年中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 创建和初步发展时期(1950—1957年)。1950年,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四川4个行署即建立了农林厅,接着地、县农林局(科)也先后成立。三级农林机构既是农业行政部门,又承担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属于政事合一的组织。在此期间,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❶创办国营农场,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至1952年全省兴办国营农场150个;
❷召开劳模会等,总结交流和宣传群众中的传统经验;
❸组织干部下乡、调查总结群众传统经验,宣传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当时,著名的水稻三大技术: 好种壮秧、少秧密植、合理施肥,就是通过这几条途径在全省推广的。
1953年,国家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各项农副产品,特别是对粮食、棉花的要求,更加迫切,各级党委、政府抓住土地改革后农民迸发出来的生产积极性,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大规模的爱国丰产运动,鼓励农民学技术、用技术,努力提高产量。195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农业生产十大政策,明确提出对于经过努力确实达到全国、全省、全县丰产、增产指标者,分别予以奖励,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四川省农林厅及时拟定了爱国丰产竞赛运动意见,把竞赛引向规范化。四川省人民政府又颁发了农业丰产奖励办法,强调组织起来改进技术。通过竞赛,掀起了钻研技术、学习丰产经验的热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继建立,推广队伍逐步壮大。
1955年4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按照这个指示的要求,四川大部分地、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有的棉花、蚕桑生产县还设立了专业技术指导站。多数县辖区也派国家农技干部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初步形成地、县、区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时期的农技站是综合性的,负责调查、总结和推广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包括推广优良品种、进行地方品种的评选,如水稻的川农422、中农4号、麻谷儿、胜利籼,小麦南大2419、成都光头、山农205,玉米的金皇后、万利、川农双交种,红苕的南瑞苕等。此外,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当时的 一个重点,如开发利用冬水田、发展双季稻、扩大小春特别是小麦面积等。
1957年,全省双季稻达到60万公顷,遍及整个四川盆地;小麦138.2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37.3%;增间套作也广泛发展起来。在改进栽培技术方面,主要是深耕细作、增施肥料、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法:
❶大批国家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以互助组、合作社为基点,进行试验、示范和培训,以点带面加以推广;
❷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传授农业基本技术知识,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
❸在春耕、秋种关键季节,召开生产会、现场会,传授增产技术与操作技能。
2. 衰落、停滞时期(1958—1962年)。1958年,在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三高”(高指标、高征购、高估产)、“五风”(浮夸风、命令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单调风),到处放“卫星”,推行深耕改土。省上提出,没有深耕过的田土,深度应当达到30—40厘米;已深耕过的田土,也要达到30厘米左右;高产田要达到50厘米以上。因此,有的县委试验田,深耕竟达2—3米。据当时统计,全省1958—1959年共深耕266万多公顷。由于耕得过深,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且打乱了土层,造成减产。并大搞以密植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造。要求大量增加每亩株数,水稻的“双龙出海”、“蚂蚁出洞”,红苕的“立体栽培”、小麦的“分层播种”等反科学的“栽培经验”,纷纷被引进和创造出来。还大搞“四面光”割草积肥、大造泥肥、大造“卫生肥”,以及什么“闪电积肥”、“烟中取氮”、“绿叶氮钾肥”、“人造尿素”等等,仅1959年就生产这类“土化肥”7.5亿公斤,肥效极低,有的甚至有害。同时,各地发动群众研制“土农药”。1959年仅万县、达县等13个专区就生产了“土农药”100多万吨,大多数无效或药效极低,结果是劳民伤财。这样的折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59年起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经济匮乏,因此农业技术人员被大批下放,许多人改行他就,农业推广组织也大部解体。农技推广工作基本陷于停顿。
3. 逐步恢复,实行专业分工时期(1963—1966年)。这段时间,主要是调整生产关系、贯彻执行休养生息政策,对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开始注意讲求实效。1962年12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四川省农业厅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所,负责管理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恢复、建设工作,指导地、县农技推广工作开展。1963年四川省编制委员会、人事局、农业厅联合下达了专、县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的通知,提出了恢复建立专、县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和专业站(棉花、果树、茶叶、蚕桑)的意见。从此,各地“四站”相继恢复建立。接着,农业部又推广广东省花县建立公社农技站的经验,四川省在南充建立公社政治技术推广站,从而结束了过去省和公社两头没有农技推广组织的历史。但1964年初,省委决定压缩农业事业费,又一次提出大量精简农技推广人员,决定小县每县保留5人、中县7人、大县9人。这个决定虽未完全贯彻即撤销,但部分县已将人员调出或下放农场顶替工人;尚未行动的县也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波动。在此期间,农业技术推广吸取了过去的经验,较为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调试验、示范、推广的工作程序。推广内容首先是良种,重点抓了矮秆水稻和杂交玉米。第二是复种轮作,根据休生养息政策,恢复冬水田,减少小麦,增加绿肥面积。第三是从实际出发改进栽培技术,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如矮秆水稻育秧的稀撒谷种、泥浆落谷、地膜覆盖,以及阿波、山农205等小麦的每亩播种量控制到10公斤,以10公斤氮素化肥作底肥和保证20万有效穗的“三个二十”技术等。
4.再度处于停滞时期(1967—197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特别是1967年上海“1月夺权”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各级党委、政府到处“停产闹革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人抓。1968年1月至1969年初,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农业行政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一锅端”到了“五七”干校,对农技人员实行“劳动改造”。到1970年8月,省革委批准建立四川省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由军队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未摆上议事日程。1973年,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恢复建立各级农业局,由过去长期抓农业生产的地方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撤销“五七”干校,农技人员归队,各级推广机构又相继建立,并新设了土肥站。但因农技人员大量流散,经费被挪用,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仍很不正常。
为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1974年11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农业组、四川省农业局、四川省科委、四川省科协联合在绵竹县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四级农科网经验交流会精神,研究部署全省建立四级农科网工作。会后,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建网工作发展很快。至1976年,全省共建县农科所141个,乡农科站6 000多个,大队农科队3.7万多个,生产队农科组27万多个;共有农民技术员100万人以上。四级农科网的建立,对宣传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民技术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受当时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想上、工作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于1978年在清理农村不合理负担时被一风吹掉。
这一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受到严重干扰破坏,但通过“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开荒种果、种茶,以及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也有一定成绩。
5. 蓬勃发展时期(1977—1990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受到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农技推广的组织形式、推广方法逐步进行了改革。1979年,在农业部的倡导和支持下,四川省在绵竹县试办了第一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把县农业局所属的独立分散的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作站和农科所、农技培训学校等结合起来,实行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经营服务相结合,为全省的农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1982年7月,农业部召开试点县经验交流会,肯定了“中心”这种组织形式,决定在全国推广。从1983年起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兴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部每年拨给四川省50万—70万元,省财政每年给150万元、农牧厅筹150万元,地、市也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各县建立农技推广中心。截至1991年,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65个,其中建成运转的121个。
为解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问题,80年代初即开始推广建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但因缺乏资金、物资供应渠道,人员又不脱产,多数工作开展很差,甚至流于形式。对此,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把乡站基本建设、资金筹措、人员充实与素质提高,作为重点来抓。在建设资金方面,省财政从1986年起,每年拨专项补助费300万元,1989年增至512万元,并规定乡站建设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省以工补农资金中列项,以总资金的1/3用于办乡站。到1991年乡站总投资5 604万元,其中省投2073万元,地、市、州投2 683万元,县投994万元,乡投和乡站自筹2 329万元。为解决其日常所需经费,提倡乡站从事产前、产后服务,兴办经营实体,获取微利收入。到1990年,全省共建立乡、镇农技站7 277个;配备农技员22 062人,其中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招聘的农技干部7 750人。加上村农技组或综合服务站、科技示范户,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技术推广网络。
在此期间,在中央的“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指引下,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较为深入踏实。首先是从省情出发,实行了主攻中稻、“水路不通走旱路”两大策略。以后,省政府又提出六大重点推广技术,即杂交良种、地膜覆盖、半旱式栽培、耕制改革、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经过精心组织,很快在全省推广普及。其它如常规良种、再生稻、油稻苕新三熟制、以及“吨粮田”、“双千田”等技术,也很快推广,取得了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