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1.接管、整顿和发展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各级人民政府分别接管了旧有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了改造和整顿。1950年,新建了杭州、嘉兴、宁波、温州、衢州五所农业学校。1952年,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的制丝科分出单独建立浙江制丝技术学校,保留的蚕桑科改名为杭州蚕桑学校; 原国立湖州高级蚕丝职业学校与杭州蚕桑学校合并。1953年,根据农业学校设置专业化的原则,将处州、衢州两所农业学校改为林业学校;将各农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并入金华农校; 蚕桑专业并入嘉兴农校;1956年成立诸暨蚕桑学校。至1957年,经过归并后,全省共有9所农林、水利中等专业学校,即:杭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杭州水利学校、余杭农业学校、嘉兴农业学校、宁波农业学校、金华农业学校、诸暨蚕桑学校、黄岩农业学校、丽水林业学校。从1949年至1956年的7年中,全省中等农业学校的毕业生总人数达3 086人。
2. 大发展、大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58—1963年,浙江中等农业专业教育出现大起大落。1958年“大跃进”中,全省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185所,在校学生达3.55万人;1960年又猛增到296所,在校学生6.2万人。其中,农、林、水产学校115所(中级27所,五年一贯制16所,初级72所),在校学生28 717人(中级9 281人,一贯制3 607人,初级15 829人)。在这三年中,金华、嘉兴、台州、杭州、宁波农业学校先后升格为“农业专科学校”和“农学院”。1961—1963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1958年以来升格为“农业专科学校”、“农学院”的农业学校恢复为中专建制; 对1958年以后新办的、条件很差的或专业重复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调整。到1963年,全省保留中专校20所,在校学生5 300余人。其中农林类中专校4所,在校学生414人。
1964—1965年,浙江省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改办和新办了一批半工(农)半读中专校。其中全日制的农林类中专3所,在校学生754人;半农半读学校171所(中级67所,初级104所),在校学生29 560人(中级7 394人,初级22 166人)。学生实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两种教育制度”受到批判,半工(农)半读中等专业学校被全部撤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也陷于瘫痪,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中,学校全部停止招收新生。1971年,部分中专学校恢复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或举办各种短训班。但由于受到“左”的路线继续干扰,教育秩序仍然比较混乱,教育质量较低。1976年,全省新办和恢复招生的农林、水利中专学校有金华、台州、嘉兴农业学校,宁波、丽水地区农林学校,诸暨五·七农校和浙江水利电力学校。
4. 改革和发展时期(1977—1992年)。1978年,恢复杭州农业学校并重建丽水农业学校。1979年,新建金华农业机械化学校,丽水农林学校改为浙江林业学校; 宁波农林学校一分为二,分别设立了宁波农业学校、浙江林业学校宁波分校(1985年改名为宁波林业学校)。1983年,重建温州农业学校。1984年,新建浙江水产学校、舟山水产学校。到1992年,全省有8所农业学校,2所林业学校,2所水产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和水利水电学校各1所,共有在校生6 004人,教职员工1 503人。至此在全省范围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农业、农机、林业、水产、水利、水电科类配套的中等农业教育体系。学校的专业门类也不断得到扩大。除农学、蚕桑、茶叶、林业、果树、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外,逐步新增了经济管理、经济特产、产品加工、农村机电等方面的专业。农学(农业)专业一般在本市(地区)范围内招收学生,蚕桑、蚕丝、茶叶、果树、畜牧兽医、林业、水利、农业经济等专业,也有面向全省招生,宁波林业学校还面向全国定向招生,使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覆盖面适应全省各地的需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各农业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各校陆续使用部颁的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还注意根据本地区的生产特点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拓宽专业范围,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农村急需的一些新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社会适应性,使教学更好地为当前、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各学校普遍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各种协会,会社、服务组、兴趣小组等,如农艺、园艺、食用菌协会,文学社、花卉社、书画社、植保服务组,家禽饲养、果树、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气象、摄影、舞蹈、器乐兴趣小组等,常年开展活动,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才干。
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努力,各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不少学校都相继新建和扩建了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楼、教工住宅、学生宿舍等;扩大了实验农场、林场、养殖场等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各类实验的开出率不断提高。如金华农校,占地总面积55公顷,设有各类专用实验室16个,有电化教室和语音教室。新建的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45万元以上。教学与生产实习基地有牧草研究所(人工栽培牧草5.4公顷)、实验农场(水田4.8公顷,茶园5. 3公顷)、实验畜牧场 (有牛舍、猪舍、鸡舍和饲料加工厂,建筑面积1 650平方米)、鱼塘 (2.7公顷)、果园(3.3公顷),以及兽医院、孵化房、茶叶加工厂、温室、网室、冷库、塑料大棚、气象观测场等。嘉兴农校校办农场拥有土地8公顷,师生共同努力,把校农场办成以粮食为主体,分别组合成粮渔、粮桑、粮畜、粮果、粮花等类型的生态农场模式。浙江林业学校建有各类实验室22个,有10万余册图书资料,实验林场40公顷,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0余万元。
各校还根据专业特点和不同的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的在当地的农科所,农、林、牧、渔场建立固定的实习点;有的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舟山水产学校利用舟山渔场的有利条件,按照不同的渔汛季节和捕(捞)、养(殖)、加(工)生产的不同周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浙江水产学校利用学校与养殖场结合的优势,在全国中等水产专业学校中首创了全过程实习教学法,让学生从参加清塘开始,一直到鱼苗繁殖、苗种培育、放养,成鱼饲养、捕捞并塘等整套养殖过程,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农林、水产、水利中专学校的师资得到不断充实,一支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他们当中,有数十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热爱农业教育事业具备一定现代科技水平的教坛新秀。据1992年统计:14所农林、水产、水利中专学校专任教师总人数有715人,其中高级讲师92人,讲师245人,助讲297人,教员81人。另有教学辅导人员197人。有的学校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还向有关单位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或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各学校普遍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既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又有计划地选送一批教师到重点高等学校进修提高,回校担任骨干教师。金华农校还先后派出5名教师出国进修,舟山水产学校派出2名教师去日本研修。各校还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或在职进修,或脱产培训,或鼓励教师深入实际,下场下乡搞调查研究,开展科技咨询和科学研究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工作能力。
学校在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加强内部管理的规律和经验,相继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一整套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惩条例,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各方面工作有章可循,教学秩序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的学校在国际交往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金华农校先后接待了联邦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专家代表团来校参观考察。1991年,国家教委确定该校为“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简称CCCLP)第三轮浙江网络学校,双方开展互访活动,签订了该项目的实施协议。杭州农校与日本静冈县农业高等学校开展了互访活动,并先后接待了印度农业教育考察团和卢旺达教育代表团的来访,交流办学经验,增进了友谊。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2年中,浙江省的中等农业学校逐年为国家培养输送的毕业生累计为2.4万余人。毕业生遍布于全国的10多个省、市和浙江省的各级农业、林业、水产、水利水电部门,从事技术、管理、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院校工作。有的通过工作实践和继续深造提高,已担任各级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领导;有的在科研或技术推广中获得重大成就,受到党和国家的各种奖励; 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在农业基层单位工作,成为农业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骨干力量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人由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已具有高、中级职称,有的还荣获各级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学校通过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还培养了大量的乡镇干部、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据杭州、嘉兴、绍兴、金华农校和浙江林业学校五所学校的统计,历年培训班结业学员累计达3.6万余人。这些学员经过培训,提高了技术与管理水平,在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各项生产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试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后毕业的不包分配班学生,许多人回乡创办家庭生态农场或从事科技推广工作,在科技兴农中起典型示范作用。其中,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回乡务农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有2人。受到浙江省教委、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表彰的有16人。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等农业专业教育   二、高等农业专业教育 ☛
000230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0: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