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服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服务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西南农林部统计,四川共有农业技术人员约1 000人。1953年前全省农林部门共吸收社会失学青年和农村积极分子(包括民间兽医)2 887人,其中培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 249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 638人,再加上农校毕业学生,共5 000人。并逐步组建了各级农林技术推广、生产机构。当时,着重是组建行署农林厅的病虫防治、种子、粮食增产、棉花、化肥推广等工作队和各类专业试验农场,在行署农林厅的领导下,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为粮、棉增产服务。
1950年10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命令,为了加强农业工作的领导管理,在主要粮棉产区的专署和县的建设科中划出农林科,补充一部分事业编制,专管农、林、水利工作;在全省各县属区公所,增加生产助理员1人,充实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力量。
1951年4月,西南大区根据中央整编会议精神,对农林事、企业机构,进行了全面整编,下放了大区农林部和行署管理的一些事企业机构,在部分产粮县设置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兽医防疫组和个别的种子站,这是四川设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开端。
1952年9月,将原行署管理的农林机构,除试验研究带全省性的由省领导外,其余全部下放,加强和充实专署一级。四川省农林厅成立技术推广所(包括病虫防治、种子和粮、棉、烟技术推广)和兽疫防治所; 专区设技术指导所、兽防队,万县、内江、遂宁3个专区设农作物病虫防治站(管理片区的防治工作);县设立农业技术指导站、兽疫防治组、林业工作站。原行署领导的试验场、农场、专业场、林场,大部分下放专区和县,初步形成了省、专、县三级农场的体制。1953年,西南农林部决定将农业技术指导站改称为农业技术推广站,并核定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为298个、1 635人,畜牧兽医工作站142个、1 148人,林业工作站54个、514人,均为事业性机构。领导关系、人员编制、配备、经费和工作指导,均由省农林厅管理。1955年1月,省政府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要求,将全省农业、畜牧推广机构进行合并,改组为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增加了合作社财会辅导和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按区建站,要求5年内实现每区1站,每站5—7人,其行政业务工作,全部交县人民政府领导。1955年2月,四川省编制委员会、人事局、农林厅、水利厅联合通知,全省专区、县成立农业科,主管农、林、水利工作。专署农业科编制12人(农牧8人、林业2人、水利2人),县农业科按特、甲等县18人,丙等县15人,丁等县12人编制。其余人员一律编入农技、林业、水利等站(队),由县农业科管理。这就理顺了农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体制。
1956年5月,由于农、林、水利已先后形成分口管理的格局,在贯彻农业发展纲要中,四川省编制委员会、人事局、农业厅联合通知,增加了农技服务的机构和编制。专区农业科除行政编制外,增加事业编制20人,县农业科增加4—5人。设置了5个重点专区的植物检疫站和兽医诊断室,每单位5人; 畜牧兽医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分设。农技推广站按区设立,每站7人; 畜牧兽医站按县设立,每站7—10人。并新建了人工授精站57个,每站2人; 专区种畜场13个,每场技术人员4人; 茶叶生产场6个,技术人员48人。全省地、县农牧业事业编制增为9 075人,比1955年增加4 345人。农业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1956年,原西南纺管局管理的蚕业生产业务交农业厅管理,地、县增设了蚕业科(组),县设立了蚕业指导站。
1958年后,农业技术干部大批下放精简,农业服务机构变动频繁、机构设置不一,人员流失严重,技术服务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直到1963年,四川省编制委员会、四川省农业厅对专、县两级农技服务体系才又重新进行了调整和恢复。省农业厅成立农技推广所,综揽全省农技服务工作的指导。专区和县设立农技、畜牧、植物保护(检疫)等站。农技站按县的自然区划或行政区设立,畜牧兽医站按县设立,在经济作物区设立了果树、茶叶、蚕业等专业站。加强了人民公社的财会辅导工作,对每个人民公社配备了1名财会辅导员,县和专区成立了经营管理小组。农业事业编制增加到21 500人,比1956年增加12 425人,农技服务体系更趋完整。
1964年后,农村政治运动频繁,农业服务体系很不稳定,大量农技人员被精简,农技队伍严重削弱,服务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66年,省委有关部门再次提出“精简农业机构、改革体制”的要求,将农业部门主管的业务工作,如棉、蚕、水产的生产、财务会计辅导、农业机械管理划出,交省农办管理,技术推广工作交科研部门管理,直属生产企业如机耕农场、农展馆、干部培训等机构解散。这个支解农业工作的改革意见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除机械农场、农展馆、干部学校被解散,土地房屋移交其他部门外,其余未能全部实施。
“文化大革命”中,“农业学大寨”运动代替了全部农村工作,农业机构被撤销改组,科技人员下放劳动,农技服务工作由1974年组建的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所代替,农业技术工作的主要内容成为单纯的群众活动。
1976年,四级农科网逐步解体,各级农技服务机构开始恢复。1978年,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农业部提出将县农科所、培训学校,农技、植保、上肥、种子等服务机构、组建成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挥综合技术服务的作用。并拨给专款,改善基层服务机构的条件,提高服务质量。1978年,四川省第一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绵竹县成立。这一改革,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技人员的支持。至1990年,全省已建成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27个,职工达15 284人。并已初步形成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农技服务网络,服务范围已开始向产前、产中、产后伸延,向农、工、商、产、供、销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四川省1990年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统计见表10-4-1。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服务   二、省级农业服务机构 ☛
000052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