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观沧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观沧海

观沧海

古诗篇名。一名《碣石篇》。三国魏曹操作。原为《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第一章。旧说诗人北征乌桓,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临海,有感而作此诗。全诗皆四言,共十四句。写山海壮丽景色,以抒其怀抱。气势雄浑,想象奇特,为文学史上较早山水名篇。

☚ 短歌行   龟虽寿 ☛
观沧海

观沧海

见“步出夏门行”
❷。

☚ 杂诗   龟虽寿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曹公借古题以抒今情,内容与题而无关。
 《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恒得胜回师的途中。共四章,前有“艳”(序曲)。汉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成为河北一带严重边患。建安十年,袁绍死,其子谭、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统治者多次入塞为患,使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为割据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曹公御军三十馀年,手不释书,登高必赋,于此踌躇满志之际,写下了这组乐府诗。《观沧海》是第一章。
 初次见到大海的人,谁能不有一番激动?海太大,大得叫人无从下笔。冰心《往事》写道:“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每次和朋友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沉默,终于无言”,又借弟弟的口说“:海太大,我太小”,“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说“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是不错的,但说“上下数千年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就很难令人同意了,至少曹操就是一个。
 这首诗的写法概括而言,便是平直叙起,渐入佳境,大笔涂抹,以气象取胜。诗从眼前写起,就象一个速写画家,随笔涂抹着,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几根线条先写一片汪洋,再点出中间的几个岛屿,再就是岛上的草树,再就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而水在画处,亦在无画处。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才逐渐加入观海人心中的激情,写出自然与心灵的感应,参会苏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及毛泽东“心潮逐浪高”之句,方能领悟其神韵。正因为这种感应,才引起诗人逸想遄飞,脱离写实,而进入宏丽的想象境界。日、月、星汉(银河)皆出于大海,是古人的浪漫想象,站在海边的人,却忽然想起古已有之的说法,而产生十分新异的感觉,发现未曾发现的意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对大海的礼赞,——海是这样宇宙般地包容一切呀!站在大海边上,什么虚骄,什么烦恼,什么浮躁,统统都化为乌有了。郭老咏桂林芦笛岩说:“请看无山不有洞,可知山水贵虚心”,说山水能教人虚心,不为无见,但从溶洞想起,所见者小。有什么比大海更能教人虚心的呢?难怪胜利者的曹公,口气是这般平和。拙劣的诗人可能会联系一下现实,歌咏战争的胜利,以提高思想意义。而曹公不尔,在大海面前,人的战伐功业,实在不值一提。这才是大手笔。诗结尾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套语,但用在这里,其潜台词含有为凯旋而感谢上苍赐福之意,是一种知足的口吻。删去这两句,反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首诗从眼前景物——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写到想象中的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意象,这样纯粹写景的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第一首就写海,而且由雄才大略的曹操来写,起点甚高。首诗写在秋天,却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诗人的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非凡的气度品格,解除边患后踌蹰满志、自信乐观的心情,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从这个角度说,它又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抒情诗。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是写海的词过片云:“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现对曹诗的熟悉和高度评价。

山水名胜诗之《观沧海》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①,以观沧海②。
 水河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⑤,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⑥。
 

【题解】
 碣石山,在昌黎县北,东距渤海15公里。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为古今观海胜地。游人登碣石山顶,如身临霄汉,举目环顾,长城、滦河、渤海、北戴河海滨、秦皇岛、昌黎城尽入眼底。此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 (共四章)的第一章,气势雄浑,动静传神,历来传诵。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官至丞相,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以文学著称,原有作品30卷,现有《曹操集》行世。
 【注释】
 ①东临:此诗为作者率兵东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所作,故云“东临”。②沧海:大海。海水色苍,故称。③澹澹:水波摇荡貌。④竦:同“耸”。峙:挺立。⑤星汉:天上银河。⑥“幸甚”两句,是合乐时所加,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古代名诗《观沧海》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观沧海

 题解
 建安十二年,曹操挥师北上,征讨乌桓,大胜归来。统一了整个中原,占领北部中国,确立了战争的基础根据地——河北,并可以此向南征讨蜀、吴,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回军途中,登临碣石之巅,面对浩渺苍茫的大海,豪情满怀遂作此篇。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曹操袭击乌桓的进兵路线是经由卢龙塞(塞道自今天津蓟县起,经喜峰口,东至冷口)直插柳城,回师途中曾经过碣石山,故有登临之举。 ②何:多么。澹澹:浩荡平满的样子。 ③山岛:指碣石山,当时的碣石山在海边上。辣峙:高峻挺拔的样子。 ④萧瑟:秋风声。 ⑤星汉:天河。
 赏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全诗共十四句,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景物,描写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表达出诗人襟怀坦荡,乐观进取的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写登山的地点和登山目的,诗人平素“登高必赋”,在这北方统一的值得纪念的时刻,他登上碣石山,面对苍茫的大海,自然会一吐为快。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直接描述眼前所见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海水中山岛耸立,草木繁茂,呈现在眼前的一幅辽阔壮观的、生机勃勃的画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紧承上文,写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阵阵波涛,似有吞并一切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日月星辰,都要在大海上运行,大海真是雄伟壮阔!此时的大海,已变成了作者的象征,作者心中装着大海,想到自己也应该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不仅蹰躇满志,更激起诗人努力进取之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乐府歌辞中常用的结尾方式,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这首诗借景抒怀,结构巧妙。运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展示了作者奋发向上,立志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和包容一切的宽阔胸襟,激发进取精神,给人以壮美的感受。钟惺在《古诗归》中说:“《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
 


《观沧海》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观沧海》

 诗歌。曹操作于公元207年。《步出夏门行》的第一首。《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公元207年曹操东征乌桓,路过碣石山,登山观海,写下了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图。诗中情景交融,气象雄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写景为主的名作。明代钟惺评此诗说: “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古诗归》)

观沧海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观沧海

【题 解】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也是第一首借景抒情获得巨大成功的绝妙好诗。

它是曹操于征乌桓的途中所作的。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一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第二年他便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

当时曹操途经碣石山。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和他另一首诗《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一代枭雄曹操对当时社会乱离、人生艰难的种种忧虑和豁达进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它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广阔的胸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歌的头两句起得很平稳,并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这里提到的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县)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沧海,也可以写作“苍海”,即大海,因其颜色碧蓝,所以称之为“苍海”。

开篇一个“观”字,即统领了全篇,成为全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近处,“竦峙”的山岛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极目远望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甚至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师们配乐时加进去的,无实际意思。但在这里,刚好与全诗形成了情感上的完美照应。

这首诗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它的绝妙之处是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性格。这里有动有静,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有写实有想象。在诗歌中出现如此壮观的场面,这是前所未有的。

而曹操的写景,目的却是为了通过写景来抒发慷慨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胸襟。这里有他对当时社会离乱、人生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也有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图。诗中虽然也有一股微微的萧瑟凄凉之气,一种隐隐的怅惘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作者那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那种足以接受一切、容纳万象的广阔胸襟。 他将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