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农业经济开发路子逐步明确,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农业经济开发路子逐步明确,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一) 农业经济开发路子逐步明确,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初步形成1983年以来,面对庆阳老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劳动生产率低,科学技术推广难,经济效益差等实际,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实践,逐步从单一粮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开发思路,这就是“抓粮油,打基础,稳定局面;抓草畜,靠养羊养兔脱贫;抓乡镇企业,靠农副产品加工致富;抓工业,促经济全面发展”的老区经济发展路子。在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阶段,农业经济开发重点抓了粮油、草畜、林果、乡镇企业“四大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1990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9亿元,比1983年增长1.7倍,其中农业总产值7.2亿元,比1983年增长94.1%;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好收成,1990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到8.51亿公斤,比1983年增长57.3%;畜牧业产值达到1.31亿元,比1983年增长1.47倍,乡镇企业产值达到9亿元,比1983年翻了6番。随着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也有了较快增长, 1990年完成收入12 292万元, 比1983年的2 839.9万元增长3.3倍。在全区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实现后,地委、行署又提出了“一饱、两双、三富”的战略目标和“一、二、三、四”的开发路子。即在“八五”期间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区内粮食购销平衡,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一饱两平”;“九五”末实现农民人均产粮千斤、人均纯收入千元的“双千”,达到富民、富县、富区奔“小康”的目标;农业坚持一个基础 (粮食生产), 实现两翼突破 (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加强三项建设(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四个重点产业(烤烟、果品、羊只、油料)。并且根据各县、乡明显的区域特征,经济结构, 生产布局以及商品流转,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把工业的建设和大农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系列开发,走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子并实行分类指导。即:北部半农半牧区走“农牧结合,粮食自给,侧重羊油,综合发展”的路子;中部干旱山区走“以粮食为基础,以开发林果、草畜为主攻方向,从油、羊、果上突破,发展商品生产,带动乡镇企业”的路子;子午岭林缘区走“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为基础,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各有侧重,综合开发,兴林富民”的路子;南部川原区走“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建设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积极发展烤烟、果品、细毛羊和乡镇企业”的路子。目前,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开发格局已基本形成,农村经济结构趋向合理。1990年,烤烟栽植面积达到0.7万公顷,比1983年增长5.3倍,烟叶收购1370万公斤,比1983年增长6.3倍,农民收入3454万元,财政收入3 036万元。油料种植面积4.5万公顷,总产量4109.1万公斤, 比1983年增长1.03倍。羊饲养量达到136.52万只,出栏35.35万只,出栏率30%,其中细毛羊存栏占21.7%,比1983年增长12个百分点,绵羊毛产量2 132吨,比1983年增长1.28倍。各类果树面积达到7.5万公顷,比1983年增长12.1倍,水果总产量达到12.63万吨,比1983年增长3.13倍。上述4个支柱产业系列加工产值1990年达到11 282万元,实现利润3 190万元,财政收入3 495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8.4%。同时,黄花、白瓜籽、蚕桑等区域性名优特产商品基地也初具规模,1990年黄花菜总产7 015吨,比1983年增长5.21倍;白瓜籽总产1 241吨,比1983年增长5.3倍;蚕茧总产54吨,比1983年增长3.3倍。过去“以粮为纲”一头沉的结构得到初步改变,农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1983年为60%,1990年降为57%,农业产值中多种经营的比例由40.8%上升为53.5%。 ☚ 一、老区农业建设 (二)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