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高等教育
湖南的农业高等教育历史沿革要追溯到1903年, 当时, 周道腴、俞经贻、许玉屏等人作为总办, 租长沙城南高码头民房为校舍,创立 “修业学堂”。至1920年, 改办成 “农业职校”,其宗旨: “振兴农业, 走 ‘实业救国’ 道路”。这就是湖南最早的农业高等教育。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全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只有2所, 1所是 “修业学堂” 发展而成的 “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所则是1941年在南岳祝圣庙创立的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该校1946年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商业专科学校2所学校合并成立克强学院, 1949年9月并入湖南大学,成立农业学院)。2所学校先后开设了植棉、园艺、农艺、茶、农艺师资、森林、农经等科,培养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
1950年夏, 省人民政府接办 “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并更名为 “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9月, 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南农学院。在以后的40多年, 湖南农学院一直作为湖南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 几乎全部承担全省整个农业高等教育的重任, 其发展历程基本上代表了湖南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状况。1994年2月25日,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湖南农学院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从建校之初至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前, 学院只设系、科, 不设专业, 先后共设置6个系, 5个科, 办学层次已有本科、专科、中专部和短训班。这一时期人才培养强调 “以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教学方法, 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农林水利建设人才”。院系调整后, 学院仅保留农学、林学两个专业及其所属的两个系。1958年专业规模开始大发展, 1959年林学系分出去单独成立湖南林学院,至1960年止, 学院已拥有农学、植物保护、土壤与农化、农业化学、果树、蔬菜、茶叶、农业植物、纤维作物、畜牧、兽医、农机12个本科专业。这一时期办学主要是学习原苏联模式, 设置专业, 按专业设置制订较为统一的教学计划; 并沿用原苏联的教学环节与方法进行人才培养。
1961年,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 《高教六十条》, 对教育进行整顿。湖南农学院在1961—1965年间, 先后调整、撤并专业4次后, 仅设置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农化、茶果、畜牧、兽医5个本科专业。这一时期办学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狠抓教学质量, 建立并健全了一些重要教学环节, 如: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 至1970年上半年,学院停止招生, 教育、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秋, 学院开始恢复办学并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 到1976年止, 学院又设置了农学植保、茶叶、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农机设计制造、农机修理7个专业,学制减至2~3年。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突出政治,政治运动多, 生产劳动多, 以干代课, 大大压缩了基础理论教学。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学院恢复和增设了一些专业, 到1985年, 已设有11个本科和2个专科专业。1986年, 学院以普通本科专业为依托, 办起了职业技术师范部 (1994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专业课师资。1993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湖南农学院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面向南方15省 (区、市) 培训职业高中校长和在职教师。
90年代初期, 学校按照 “以农为主, 工程、经济为两翼”, 农、工、文、理、经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办学思路, 大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至1995年, 学校教职工人数已由建校之初的170人增加到1 521人, 专任教师78人增加到582人, 仪器设备3 000余件, 图书1.8万册增加到40多万册。专业数已增加至34个, 其中本科专业21个, 专科专业13个 (详见表4-5-1), 仅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数就已达4 499人 (详见表4-5-2)。
学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 至1995年, 13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3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详见表4-5-3),并设有农学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导师63名、博士导师5名, 在籍研究生人数已达109人。
湖南成人高等教育始于50年代初期。湖南农学院在建校之初, 就举办了农业干部培训班。1956年,学院设立函授部, 招收农学特别班函授生, 学制3年。1962年, 经过对函授教育工作整顿后, 增设了作物栽培、土壤农化、植物保护、畜牧、茶树栽培与茶叶制造、果树栽培、作物遗传育种等7个单科函授班, 学制均为1年。至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 函授教育随之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学校清除 “左” 的影响, 端正办学思想, 成人高等教育得以稳定发展。1980年, 开始举办农业干部培训班, 培训地、县科局级干部。1982年, 省委组织部确定湖南农学院为全省农业干部培训基地, 拨专款40万元, 作为培训基地建设费用, 并成立农业干部培训部。1983年, 国家教育部审定恢复湖南农学院函授专业, 学院恢复函授部。1985年, 农学院函授教育正式纳入国家的成人招生计划并开始招生。1987年, 培训部更名为成人教育部。从此, 农业成人高等教育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至1995年, 成人教育共设有会计、畜牧、水产、园艺、土地管理、农村金融、农经管理、企业管理、应用英语、食品加工、农业环境保护、植物保护、农学、畜牧兽医、汽车应用与维修等专业, 学生人数已达3 869人。而且, 办学层次多样, 既有干部专修科, 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 又有短期的进修班、培训班等非学历教育; 既有本科教育, 又有专科教育。办学形式比较完善, 既有全日制脱产学习, 又有业余的、半脱产和不脱产学习。专业设置也较为合理, 各类专业配套,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湖南省农业高等教育 一个重要的方面。
表4-5-1 1995年湖南农业大学院 (系、部)、专业设置一览表
名 称 | 本 科 专 业 | 学制 | 专 科 专 业 | 学制 |
社会科学系 | | | 企业管理 | 2年 |
基础科学部 | | | | |
农学系 | 1.农学 2.土壤与农业化学 3.土地管理 | 4年 4年 4年 | 1.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 2.烟草 3.土地管理 | 3年 3年 3年 |
园艺系 | 1.园艺 2.园林 | 4年 4年 | | |
动物科技学院 | 1.畜牧 2.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3.兽医 4.动物药学 5.淡水渔业 | 4年 4年 4年 4年 4年 | | |
工程技术学院 | 1.机械设计及制造 2.农业机械化 3.农产品贮运与加工 4.食品科学与加工 | 4年 4年 4年 4年 | 1.城镇建设与规划 2.机械设备及自动化 3.食品检验 4.农村工程技术与管理 | 3年 3年 3年 3年 |
茶 学 系 | 1.茶学 | 4年 | | |
经济贸易学院 | 1.农业经济管理 2.贸易经济 3.会计 | 4年 4年 4年 | 1.会计 2.农村金融 3.农村保险 | 3年 3年 3年 |
职业技术教学学院 | 1.农艺教育 2.园艺教育 3.园林教育 4.畜禽生产教育 5.水产养殖教育 6.兽医教育 7.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 8.农业机械化教育 | 4年 4年 4年 4年 4年 4年 4年 4年 | 1.企业管理教育 2.会计教育 | 3年 3年 |
植物保护系 | 1.植物保护 2.农业环境保护 | 4年 4年 | 1.农业生产资料检验与营销 | 3年 |
外语系 | | | 应用英语 | 3年 |
生物技术 | 生物技术 | 4年 | | |
通过湖南农学院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 湖南的农业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发展, 既有了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教育, 又有成人的本、科生教育; 既有学历教育, 又有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还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形式由原来的全日制、函授两种形式, 已发展成全日制、委托代培、联合办学、夜大学、函授、短线自考等多种形式办学; 学科专业结构已由原来的以农为主, 朝着农、工、文、理、经多学科综合发展。总之, 湖南的农业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湖南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多个层次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表4-5-2 1951—1995年办学规模及层次结构
年 份 | 总规模 | 研 究 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备 注 |
博士 | 硕士 | 小计 | 小计 | 小计 |
1951 1952 1953 | 669 481 310 | | | | 294 291 305 | 375 190 5 | 农干班703人未计入 |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 423 494 770 841 820 1 042 | | | | 423 494 770 841 820 1 042 | | |
1960 1965 1973 1974 1975 1976 | 1 098 1 541 951 1 381 1 131 1 062 | | | | 1 098 1 514 | | 所招预科生393人未计入 |
1980 1981 1982 | 2 087 2 581 1 931 | | 17 25 32 | 17 25 32 | 2 070 2 556 1 899 | | |
1983 1984 1985 1986 | 2 225 2 482 2 690 2 837 | | 57 81 92 97 | 57 81 92 97 | 2 030 2 203 2 366 2 480 | 138 198 232 260 | |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 2 953 3 543 3 520 2 938 2 768 3 137 3 781 4 455 4 499 | 2 4 5 4 6 9 15 24 29 | 100 82 68 49 35 31 38 67 78 | 102 86 73 53 41 40 53 91 107 | 2 494 2 390 2 219 2 320 2 319 2 465 2 668 2 880 3 334 | 357 1 067 1 228 565 408 632 1 061 1 484 1 058 | |
湖南的农业高等教育, 特别从80年代以来, 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有:
1.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为适应农村产业化发展, 湖南农学院于90年代初提出了 “以农为主, 工程、经济为两翼”,农、工、文、理、经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办学思路, 大力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本科专业1989年只有13个, 1995年已增加到21个, 专业布点也由当时的农、工、经三大学科门类, 增加到农、工、文、理、经五大学科门类。在调整专业结构的同时, 积极改造专业内涵, 如园艺专业实施横向拓宽专业口径、茶学专业实施纵向延伸专业内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多科性专业方向等。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 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四种模式, 即横向拓宽专业口径模式, 纵向延伸专业内涵模式、设置多种性专业方向模式、主辅修型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较大反响。
表4-5-3 1995年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专业设置表
(一)博士点学科专业设置
序 号 | 学科专业名称 | 导 师 |
1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李宗道 官春云 |
2 | 植物生理学 | 胡笃敬 罗泽民 |
3 | 茶学 | 施兆鹏 |
(二)硕士点学科专业设置
序 号 | 学科专业名称 | 导 师 |
1 | 植物生理学 | 吴振球 董任瑞 孙福增 |
2 | 生物化学 | 罗泽民 谭淑宜 肖伏娥 谢达平 杨泌泉 刘冠民 |
3 | 昆虫学 | 陈常铭 陈永年 游兰韶 潘道一 江汉华 王邦为 |
4 | 植物病理学 | 罗 宽 高必达 |
5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李宗道 余铁桥 贺汉林 邹冬生 |
6 | 作物遗传育种 | 官春云 康春林 李 栒 董延瑜 何觉民 万文举 戴君惕 郭清泉 向远鸿 吴小月 盛孝邦 |
7 | 农业机械化 | 黄其鸿 刘冀民 |
8 | 动物遗传育种学 | 施启顺 柳小春 汤玮如 |
9 | 兽医病理学 | 陈可毅 易厚生 金燮理 张焕荣 韦华姜 蒋武成 章怀云 |
10 | 茶学 | 施兆鹏 黄意欢 王增盛 刘富知 唐明德 杨伟丽 刘仲华 |
11 | 果树学 | 张秋明 魏文娜 罗先实 熊兴耀 石雪晖 |
12 | 蔬菜学 | 郑素秋 刘长庚 |
13 | 土壤学 | 葛旦之 岳振华 蒋健容 袁正平 杨仁斌 |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招生分配制度, 严格教学管理。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主动性, 湖南农学院于1993年改学年制为学分制, 同时, 实行主、辅修制, 并相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取得较好的效果。从1981年开始, 学院打破传统单一的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模式, 逐步实行定向招生, 招收自费和委培生、定向招收保送生、对口招收农村职业技术师范生、招收有两年社会实践经验的社会青年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并且对每类生源都采取相应的培养、分配措施, 为湖南农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所需的各类农业人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学校一直把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并相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80年代末, 为了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 学校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多种教学评估制度, 探索建立了 “教学质量管理双循环运行机制”。1993年成立了教学督导团, 建立教学督导制。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适应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90年代以来, 学校每年都筹集一定的经费, 支持教学研究与改革, 至1995年, 学校共立项了40余项教改课题, 同时在国家教委又争取到4个 “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题。在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 学校重新制 (修) 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了专业课题教学大纲; 大力推广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逐步改善了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面: 80年代初期, 逐步建立并健全了相对于理论教学、又贯穿于4年专业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制度, 使实践教学走上了规范化。为了增加实验室功能,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1995年开始, 由原来的院、系、室三级管理体制逐步向校、院(系) 两级管理体制过渡, 设置校级综合实验室, 和院 (系) 级综合实验室。此外, 学校加强了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 校内建立了教学实验场 (占地146.7公顷)、食品加工厂、茶厂等实验基地, 校外已在湖南20多个县 (市) 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和科研基地。近10年来, 学校共有28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3.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湖南农业大学建校以来,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仅80年代以来, 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97项,取得获奖科研成果229项, 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5项, 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在动植物遗传育种、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高产栽培、茶叶及其他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基因、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已跃上新台阶, 展示出广阔前景。到1995年, 学校设有科研机构20多个, 兼、专职研究人员400余人。
积极开展科技开发与技术推广, 使科研与教学、生产相结合。学校按照“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彻底改变封闭的办学模式, 大力支持教师、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至1995年, 学校在全省建立综合性推广基点近80个, 每年深入基点的师生达数百人。通过办试验样板,抓技术培训等措施,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推广到了农村。80年代以来, 共推广应用技术近150项, 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60多个, 累计为社会新增产值50多亿元, 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湖南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