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系统的饲料资源
根据省饲料资源调查小组1988年组织的调查,全省稻谷年总产量为1 536.46万吨(1987年度数字,下同),粮食部门测估,其中饲料留粮为131.97万吨,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15. 40万吨,可作饲料用。年产玉米6. 87万吨,小麦7.69万吨,高粱0.07万吨,大麦0.10万吨,其它旱粮2.84万吨,部分可用作饲料。此外,粮食加工过程中,年产米糠75. 01万吨,麦皮10万吨,黄粉(小麦次粉)7万吨。
在油料加工中,还有花生麸(粕)年产量15—20万吨,大豆粕约2.5万吨,豆制品下脚料0.31万吨,芝麻渣0. 66万吨,油菜籽饼0. 2万吨。除部分用作肥料,均是好饲料。
在薯类方面,全省年产甘薯142. 14万吨,鲜木薯222. 67万吨,马铃薯4. 34万吨。其中部分可用作饲料。
上述各项饲料中,碎米和米糠基本上由农民掌握,大多数是用来直接喂养禽畜,饲料报酬不高,造成浪费。今后宜作生产全价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
玉米是广东最适宜发展的饲料作物之一。尤其是冬种杂交玉米、平均亩产可达100公斤左右,高产的可达400公斤。在北回归线以南,凡气候适宜的地区都可以冬种玉米,又不与水稻争地,如加上原有春种的玉米改用杂交种,可相应提高产量。
木薯是广东大宗的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肇庆、韶关、梅州、湛江、茂名等市。目前主要用于出口和生产淀粉、葡萄糖浆等。木薯是一种良好的能量饲料,但粗蛋白含量低(2%—4%),氨基酸、维生素含量很少,因含有氰化物毒素,对幼小动物或怀孕母猪十分不利。加上木薯多生产于边远山区丘陵地带,运输要增加成本。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区因离产地较远,不宜使用木薯作饲料。但在山区使用木薯作饲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目前,广东木薯的单产还不高,近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引进了高产的哥伦比亚木薯,产量可提高50%,这一良种正在推广中。
甘薯是广东农村传统式养猪的主要作物,其茎、叶、薯块均可作畜、禽饲料。广东甘薯每年种植面积一般在1 000万亩左右。其中种植较多的有韶关、汕尾、湛江、茂名等市。品种有100多个,产量高的品种,亩产达5 000公斤以上。
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制成干粉可代替部分糠麸作为配合饲料的原料。花生麸也是很好的饲料,是本省较大宗的蛋白饲料,年产约20万吨,但在农村多用作肥料、如果提倡先作饲料,过腹还田,效益就更好。干花生藤含粗蛋白质10%左右,粉碎成粉可作为配合饲料的原料,全省年产100万吨左右,可充分加以利用。木薯叶干粉平均含粗蛋白15%。全省年产木薯叶(干)达40万吨以上,是 一个很值得开发的饲料资源。
牧草与青饲料资源。广东省从1981年开始,引进澳大利亚优良种子和技术,经过几年来试验示范推广,青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亦逐年上升。发展牧草种植业,为本省开发荒山、草坡,发展以草养牛、猪、禽、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水土流失地区种植牧草,还能取得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为了推动牧草生产的发展,省政府在1988年办理省人大七届 一次会议关于《建议在全省发展牧草》的议案中,提出了在五年内发展牧草100万亩,平均每年20万亩的规划,已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1989年至1992年全省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66. 27万亩(其中畜牧饲草138. 41万亩,水土保持种草27. 86万亩),以上合计生产(折合)豆科干草7.28亿公斤,其中加工草粉1. 67亿公斤,直接利用鲜草3. 89亿公斤,累计生产牧草种子13. 92万公斤。经过几年来的试验表证,已从35个品种中筛选出适于广东中南部种植的豆科牧草5个,禾本科牧草5个,即格拉姆柱花草、有钩柱花草、西卡柱花草、库克柱花草、大翼豆、卡拉古鲁狗尾草、虎尾草、青绿黍、坚尼草、棕籽雀稗等。并已探索出建立种草与饲养禽、畜、鱼相结合,与造林种果相结合和与水土保持以及培肥土壤相结合的生产形式,进一步提高了种草的综合效益。
此外,广东农村可作青饲料的还有南瓜、木瓜、君达菜、茜草、狗爪豆、山婆菜和水浮莲、假水仙等。林产品和副产品的利用也有进一步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