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种植业)主要科技成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种植业)主要科技成果

(一)农业(种植业)主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到1992年底,广西农业(种植业)有1 246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广西科学大会奖6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星火科技奖5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二等奖39项;广西星火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主要成果有:
(1) 水稻品种资源的搜集、保存、整理和利用研究。1958—1977年,广西农科所对自治区内外稻种资源进行征集,系统整理和利用研究,共收集到稻种资源8 197份,经试种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其中有广西地方品种6 820份,国内品种377份,国外品种993份。按种类分,有籼稻6 672份,粳稻293份,糯稻1 229份;按造别分,有早稻3 111份,晚稻5 083份。经试种鉴定,选出“新齐禾”、“闻香糯3号”等良种进行推广种植;创造了一套简便的种子防潮保存法,保证种子在保存4年以上仍能正常发芽,省去了年年种植保种所耗费的大量劳动。该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1978—1984年,由自治区农业厅组织,进行了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征工作,又征集到水稻品种资源3 045份,其中有米质优、香味浓、滋补、抗性强的珍稀品种。到1990年底,收集、保存栽培稻种资源达13 000多份,其中广西地方品种9 000多份。利用这些稻种资源,育成了许多高产、优质的常规稻种及杂交稻新组合。
(2) 玉米农家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获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奖。
(3) 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植保所合作,1978—1990年,进行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采用多年多次重病自然诱病鉴定辅予主要病菌小种多菌株多次接种鉴定。共鉴定1 878份,筛选出稻瘟病抗原15个,抗性好的材料13个,其抗性与国际著名籼稻抗原相当或具有特优异抗性,并提供9个给全国11个育种的科研院所作育种使用,已培育出一批抗稻瘟的植株,目前正在选育中。该项研究方法和选出的抗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研究成果获1980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4) 广西野生稻资源冷性鉴定。广西农科院品科资源所于1986—1990年,根据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分布广、环境复杂、耐冷性差异大等特点,采用科学鉴定方法,筛选出耐冷性强的材料。这项研究鉴定了广西野生稻资源1 727个编号,筛选出苗期耐冷性强的有198个编号,宿根越冬期45个编号,两个生育期耐冷性均强的有24个编号,提供34个编号给全国17个单位作为育种标本材料,育成较耐冷的品种或品系,该项研究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耐冷性鉴定方法为国内首创,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5) 普通野生稻优良种质资源花药培养研究。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武汉大学生物系、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合作,自1984—1990年,通过花药培养和花粉植株的性状鉴定,获得了普通野生稻花粉植株H1215株及抗白叶枯病体纯系4个,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普通野生稻花药培养技术,培养出试管绿苗622丛,筛选出41个具有各种优良性状并能花培出绿苗的野生稻,提供了48个不同的花粉植株给中国农科院、北京、广东、福建、湖北、安徽、江苏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院所作育种材料,已培育出后代。该项研究技术难度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6)野生稻DNA导入栽培稻的研究。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合作,进行该项研究。通过克服非AA型染色体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不亲和性,从野生稻中提取DNA导入栽培稻,缩短育种时间,创造新的类型,育成一批具有生长优势强、耐肥抗倒、结实率高、穗大粒多、功能叶耐衰老、再生性和宿根性强又能保持栽培稻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系,可应用于生产。其中2个品系经多点试种,每公顷产量7.5吨。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育种实践价值,研究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7)水稻矮秆品种的选育研究。从1964年起,广西采用系统和杂交育种方法,相继育成一批矮秆、抗倒、高产的籼稻良种,早稻有广选3号,柳沙1号等,晚稻有包胎矮,包选2号,中山白,迟熟包胎红等,引进品种有珍珠矮,广场矮,矮脚南特等。1965年广西双季稻种植面积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0.67%,稻谷总产由1959年的428.2万吨上升到1965年的564.6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815吨提高到2.3325吨,高的单造每公顷产量超7.5吨。广西自育品种第一次每公顷超7.5吨,是广西水稻育种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在育成的优良品种中,广选3号,1966年中国科学院列为重点推广良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包胎矮,是广西第一个用杂交方法育成的水稻高产良种,也是1965—1975年桂南地区晚稻主要当家品种。1974年全自治区种植16.68万公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广选早,1978年自治区外种植面积16.01万公顷,每公顷产量6—6.75吨。大灵矮1975年全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33.35万公顷,1978年获广西科学大会奖。朝灵11号1980年广西推广6.5万公顷,1981年推广11.25万公顷,获1982年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河西二号,1981年获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优质谷特眉,1978年获广西科学大会奖,1985年又获农牧渔业部优良品种金牛奖。桂晚辐,到1990年推广面积累计达22.68万公顷,获199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8)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0年,广西农科院、钦州地区农科所开始设题研究。1971年,广西成立了由广西农科院主持,有广西农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钦州、南宁农校,8个地区农科所,象州、灵山县农科所,博白文新、宾阳廖寨两个大队农科站等33个单位参加的广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1972年,该组参加全国协作攻关,1973年利用东南亚引进的稻种,筛选出强恢复系1、2、3、6号,并于二九南1号不育系组配成南优2号、南优3号等强优势组合,1974年在广西进行10个试点的联合区域试验,面积共1 334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5吨以上,最高的每公顷产量达8.63吨。1975年,区内外共试种306.82公顷,杂交水稻均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从而宣告了我国籼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先获得成功,并应用于生产。1976—1978年,广西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69.13万公顷,增产稻谷51.8万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
1978年开始,广西杂交水稻研究进行了早熟组合,在早熟基础上向丰产方面提高,以达到早熟丰产统一;迟熟组合,重点抓抗病虫、抗寒等多抗性的组配研究。1979年,配组成汕优2、3、6等新组合,同时,集中力量研究了新组合的不育系与恢复系花期相遇问题、最佳授粉时间、制种高产群体结构及提高杂交结实率的技术措施,保证了种子的纯度,使制种产量由原来的每公顷300多公斤,提高到1.125—1.8吨,米质优良。广西水稻杂交利用协作组参加全国协作研究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特等发明奖。1982年,新组合推广应用73.12万公顷,增产稻谷54.8万吨。
1982—1986年,广西农科院、玉林地区农科所、平南县农科所等单位,先后以不同恢复系和珍汕97不育系配组,获得汕优系列新组合,在特性、产量上比南优组合好,其中,感温型早、中熟组合有汕优桂8、汕优78—118等组合;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的有汕优36、汕优桂41;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有汕优33、汕优桂32、汕优桂34等;弱感光型组合则有汕优30选等。这些组合的育成,使广西实现了早、晚造杂交稻早、中、迟熟组合的配套,克服了组合单一、熟期偏长、抗性较差的缺点,不仅为桂南地区提供了多种不同熟期的组合配套,还为桂中、桂北及高寒山区提供了适宜早、晚两造种植的新组合,使杂交水稻生产重新得到迅速恢复、发展。1985年广西杂交稻种植面积达28.95万公顷,逐步成为广西水稻生产的支柱。此后,杂交育种着重于优质、多抗组合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育成汕优桂34、博优64、汕优桂99、汕优玉83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虫力强、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的杂交稻新组合,使广西杂交稻生产又登上一个新台阶。1990年广西杂交稻种植面积达149.66万公顷,占广西水稻种植面积的59.6%。据统计,1974—1990年,广西杂交稻累计推广面积共718.17万公顷,增产稻谷约580万吨,增加产值35亿元左右。广西育成的汕优桂8、汕优30选、汕优桂34等组合,不仅在广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还使长江流域南部稻作区实现杂交稻早、中、迟熟配套,为华南地区提供了杂交晚稻后期耐寒、稳产的新组合,改变了以往选用感温型组合翻秋种植而产量不稳的被动局面。杂交稻育种理论和创新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广西水稻研究所于1981—1985年对34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用5个测验种进行研究,划分出7个恢复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9年该所用光(温)敏核不育材料农垦58s转育获得的材料,育成两系杂交稻桂光1号。
80年代以来,育成的新恢复系和杂交稻新组合中,恢复系30选及杂交稻组合汕优30选,获1983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广西、广东推广应用面积达40.02万公顷;恢复系桂33和杂交稻组合汕优桂33,获1985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外省推广使用80.71万公顷;杂交稻组合汕优桂34,1987—1990年累计种植面积93.6万公顷,增产稻谷28.6万吨,广东、湖南、福建等省推广种植面积广,效益显著。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杂交稻组合博优64,1990年晚稻推广面积36.57万公顷,占广西杂交晚稻面积的43%,1987—1990年广西累计推广种植54.19万公顷,增产稻谷25.5万吨。1990年华南四省推广面积达94万多公顷,经济效益为全国杂交稻组合之冠,获199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自治农业厅重奖,奖金10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农业系统首次高额奖励;杂交稻组合汕优桂99,1990—1992年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15.37万公顷,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表彰,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9)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广西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始于60年代,至1973年育成珍辐1号、辐粳、广竹辐等品种,推广应用面积约1.334万多公顷。1974年自治区科委把辐射育种列入科研计划,到1986年,先后育成红南、水辐17号、晚红辐、辐包、广辐27、河辐2号、包辐766、桂晚辐等10余个品种,到1990年,推广面积共94.58万公顷,增产稻谷50万多吨。其中广西农科院育成的早籼品种红南,1979—1984年推广面积共61.68万公顷,获1980年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0)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获1985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1) 玉米品种间杂交研究。玉米品种间杂交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1年广西农业试验场首先育成品杂1号。1954—1957年该场又育成品杂3—8号、多苞玉米30号、跃进1号,靖西、贵县农场等单位育成靖西1号、靖西2号、贵县1号、河池大玉米、右江玉米、都安2号等17个杂交种。这些杂交种经试验推广,均比当地当家品种增产20%—30%。其中都安2号50年代末至70年代,每年种植2.67—3.34万公顷,每公顷产量3.75—4.50吨,高的可达6.75吨以上,且品质好,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1978年获广西科学大会奖。
(12) 单交种的选育研究。60年代后期,广西玉米研究所、百色地区农科所、广西农校及部分玉米主产县农科所分别承担单交育种项目研究,到1973年育成桂单、南校、色单等26个品种品系,性状优异,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有桂单2、12、15、16号,色单1、2号,南校1、7、8号,忻农1号,这些单交种在广西各地推广,比品种间杂交种普遍增产10%—15%,一般每公顷产量4.5—5.25吨,栽培水平高的达7.5吨。单交种的育成和推广,使广西玉米种植面积由1970年的49.72万公顷迅速上升到1976年的69.06万公顷,是广西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其中以单交为主体的杂交玉米面积占36.7%。当年玉米总产量104.5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58吨,是广西玉米生产的高峰期。育成的桂单12号、南校1号均获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奖。桂单12号于1970年选育而成,平均每公顷产量4.965吨,比当地当家品种增产47%,1975年推广应用1.334万公顷。南校1号于1972年选育而成,一般每公顷产量3—3.75吨,高的可达5.25吨,1975—1980年每年推广面积2万公顷。
(13) 群体改良(综合杂交)育种研究。自1978年以来,广西玉米研究所、百色地区玉米研究所进行群体改良(综合杂交)育种研究,80年代引进、选育出的综合种主要有墨白1号、墨白94号、墨黄9号、黄粒群体、桂集1号等。其中墨黄9号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41.55万公顷,增产玉米31万吨。该项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4) 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987—1988年,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农科院在40个县(市)进行杂交水稻高产示范,面积20.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12.468吨。吨粮田面积5.67万公顷,增产稻谷33.7万吨。1987—1989年,自治区科委组织了有广西农科院、自治区气象局、广西农学院、广西农校等单位参加的河池、百色地区粮食大面积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覆盖12个县(市),面积13.34万公顷,增产稻谷3万多吨,获1988年度广西星火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自治区科委组织了200万公顷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应用项目,大面积、大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覆盖12个地市69个县共300多万农户,面积102.52万公顷; 占当年全自治区粮食种植面积28.5%,增产粮食132.1万吨,占全自治区当年粮食增产总数的53.9%。
(15) 甘蔗杂交育种研究。1956年12月广西甘蔗试验站(后改为甘蔗研究所)开始进行甘蔗杂交育种试验研究。60年代,该所育成桂糖1、2、3号,70年代又育成4、5、6、7、8、9、10号,其中桂糖1、2、3号和7、9、10号比较早熟、高糖、耐旱、耐寒、宿根性好,10—11月份平均蔗糖分超过13.4%,比同期的台糖134高2.4%以上,每公顷产蔗茎75—90吨,推广种植后,使广西甘蔗生产逐步实现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80年代,广西甘蔗研究所育成桂糖11、12号。1990年桂糖11号种植面积达17.01万公顷,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55.12%,逐步取代了在广西当家30多年的台糖134,成为广西推广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桂糖1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63年育成,60年代至70年代,广西推广应用每年约6 670公顷,1978年扩大到1.67万公顷。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桂糖3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64年育成,1978年广西推广面积约4 000公顷,获广西科学大会奖;桂糖10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74年育成。获1981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桂糖11号是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80年育成,1984年推广应用8 900公顷,1985年达3.47万公顷,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17.37%,当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1980—1989年广西累计种植面积达40.02万公顷,成为我国推广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自育新品种。
(16)甘蔗组织苗培养及工厂化育苗研究。广西甘蔗组织苗培养研究,始于1978年,当年柳城县农业局甘蔗研究室利用甘蔗体细胞进行培养获得胚性细胞团,并育出绿苗,1979年定植于大田,面积共计4.34公顷,经观察测定,甘蔗蔗茎产量及含糖量均与种茎栽培的差异不大,且宿根性好。利用甘蔗胚细胞团育成绿苗并应用于生产,无论在国内或国际上,均居领先地位,对加速甘蔗良种繁殖,节约原料蔗,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项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自治区科委组织柳城县甘蔗研究室、广西甘蔗研究所、合浦县农科所。广西农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9个单位,进行甘蔗组织苗工厂化育苗研究,经系统理论研究和生产证明,利用甘蔗体细胞的胚性团育成绿苗,年增殖系数可达50万倍,比常规法提高40倍。1984—1986年应用该项技术繁殖推广桂糖11号良种3.53万公顷,比台糖134增产27.4%,经济效益达1.75亿元。并实现了组织苗的工厂化生产,为广东、湖北、河南等19个省市提供桂糖11号组织苗200万株,种茎3万多吨。该项研究获198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17)橡胶优良抗寒品种五星13。该品种的选育成功,对热带树种巴西橡胶的北移驯化,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南亚热带橡胶基地有较大的科学技术意义。该项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科技成果二等奖和1981年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8)橡胶多培体植株研究,为国内首次成功,分别获1980年度广西和农垦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广西红麻品种选育研究。1963—1972年,广西先后选育成广西红麻、马红裂叶、马红全叶、宁选、南选、7360A等优良品种(品系)。广西农科院于1963—1965年育成红麻良种南选,平均每公顷产熟麻3.63吨,南北各省区均大面积推广,一般每公顷产原麻4.88—5.63吨,高的达7.5吨以上,种子每公顷450—600公斤。1975年广西推广1.67万公顷,外省种植面积约5万公顷,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产量高、质量好的红麻自育品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及广西科学大会奖。
(20)苎麻良种黑皮蔸提纯复壮研究。黑皮蔸为广西苎麻良种之一,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从70年代后期起,广西农科院、平乐县、荔浦县及桂林地区农科所等先后对黑皮蔸等苎麻良种进行提纯复壮研究。1985年广西农科院获得了4个新品系,单纤维支数在2 200支以上,产量比黑皮蔸增产14%以上。当年广西种植黑皮蔸新品系2 100公顷,总产2 150吨。1988年扩大到8 500公顷,总产4 750吨。1987年发展到1.24万公顷,总产1万吨。利用黑皮蔸新品系原麻生产的高支纯麻657.51万米及高支涤麻布370万米,创汇1 528.56万美元,获得1988年度国家首届星火科技奖。
(21)柑桔高产栽培技术,获1981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2)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技术开发研究。1985—1988年,广西农科院、北流县荔枝场、玉林地区科委等单位协作,开发应用北流荔枝场克服荔枝大小年结果试验成果,开发应用面扩大到3.34万多株,4年总产3 700吨,总增产2 190吨,总增产值855万元,技术覆盖面18.7万多株,总增产4 010吨,平均年创利税256万元,年创汇50万美元。开发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9年全国星火科技二等奖,广西星火科技二等奖。1987—1990年,钦州地区、钦州市、灵山县水果办又进行利用综合技术改造荔枝低产园的试验,4年累计改造荔枝树37万多株,总产累计1.5万多吨,总产值4 653万元。比改造前增产1.15万吨,增加产值3 266万元,该项目累计为国家提供农林特产税478万元,获1991年度广西星火科技二等奖。
(23)无籽西瓜大面积高产栽培试验,获1982年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4)广西土壤资源调查。1979—1990年,由广西农业区划办立项,广西土肥站主持,有广西农科院、广西农学院及各地(市)、县农业局、土肥站等单位参加的广西土壤资源调查,共调查土地面积1600万多公顷,挖剖面18.7万观察化验;编制完成《广西土壤》、《广西土志》、《广西土壤资源调查数据集》,绘制广西五十万分之一和一百万分之一的土壤系列图,首次建立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确立了广西土壤的分布规律和每种土壤的划分依据,提出了土壤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向。1980—1990年广西应用该成果作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等实施面积83.94万公顷,增加收入总值30.6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25)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因土种植、因土施肥,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6)筛选稻瘟病抗原品种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7)三化螟综合防治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8)褐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1973年由广西农科院主持,有关地(市)县农科所、测报站、农技站、气象站等23个单位参加协作,进行该项研究。查明该虫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然寄主只有水稻。东南亚稻区是广西早稻的虫源基地,迁飞规律应用于测报工作,为全国褐稻飞虱的防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广西农科院李青、罗善煜等参加协作的我国褐稻飞虱迁飞规律阐明及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1年度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9)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研究。1970年由广西农科院主持,贵县综防所协作,进行该项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三种赤眼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采用蓖麻蚕卵、米蛾卵为室内寄生,探索出一套大量繁蜂技术。广西放蜂面积达4 000公顷,寄生率达65.5%—86.2%,取得显著的效益,1978年获广西科学大会奖。1973年由广西农科院主持,有广西气象台及有关地县农业局、农科所、测报站等22个单位协作,进行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该虫的迁飞规律,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78年广西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徐州地区农科所共同主持,有16个省、市、自治区68个单位协作,进行我国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及其测报应用的研究,基本掌握了各代蜂次的虫原性质,揭示了迁飞途径、适飞规律,组织联合测报网,以迁飞研究结果为依据,修改了全国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办法,提高了测报准确性,有效地指导大范围防治工作,获1982年度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0)青枯假单孢菌中与致病专一性有关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七五”期间,广西农学院马庆生博士等巧妙利用基因功能互补,从国内分离到的花生青枯假单孢菌T2005中,成功地得到了带有花生青枯假单孢菌致病寄生专一性基因的克隆PG×1252,通过转座子孢和诱变、基因缺失突变和RFLP分析,最后把关键基因定位在3Kb范围内。这项研究的成功,使植物保护率在70%以上,受害程度降低到5%—10%。该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从花生青枯假单孢菌中分离,克隆了具有正向作用的决定寄生范围的基因,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承认,在理论上进一步修正了FIor的“基因对基因”的假说,研究技术和学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获1991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31)利用抗生素防治柑桔黄龙病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广西科学大会奖。
(32)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研究,获1981年度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 二、科研成果及其效益   (二)林业主要科技成果 ☛
000151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