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种植业)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自1960年以来,共取得成果600余项(1978年以来为333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近200项,国家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5项。安徽农业大学自1978年以来,取得成果22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的121项。1981—1987年,安徽省农业厅设技术改进奖,奖励成果605项,推荐省部级奖励189项。从1988年起,设科技进步奖,到1995年奖励科技进步奖成果为172项。1990年设丰收奖,到1995年共奖励丰收奖79项。
1.主要粮食作物良种选育。
(1) 水稻良种选育。水稻良种: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协青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351A,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7001S、8087S和3502S,以及据此选育的优良杂交籼稻协优78039 (皖稻29号)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粳杂80优121较汕优63增产,被省评为优质米,并获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安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198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至1994年12月15日发布第九次、第十次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审定通过本省选育的水稻优良品种(组合)达60多个,近20年来,杂交选育的新品种(组合)从皖稻1号已排名至皖稻57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当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滁州市、安庆市、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都作出了显著成绩。“八五”期间,安徽省的水稻育种又有新的突破: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新组合的选育与示范推广,进入国内外领先水平;水稻离子束辐射育种已育成皖稻20和皖稻45,并已大面积种植,应用离子束介导将外源抗性基因导入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这些在国际上都属于首创,居领先水平。
(2) 小麦育种。育成的品种有:皖麦2号(安农1号)、皖麦3号(濉麦4号)、皖麦5号(萧农11号)、皖麦6号(涡80)、皖麦7号(萧农12)、皖麦9号(濉麦5号)、皖麦11号(宿育1号)、皖麦12号(宿科803)、皖麦13号(皖85247)、皖麦14号(阜8117)、皖麦15号(涡85)皖麦16号(皖8553)、皖麦19号(皖宿8802)、皖麦20号(阜8269)、农鉴1号等,以上品种适合在淮北麦区种植;皖麦17号(皖西8308)、皖麦22号、皖麦23号(皖8704)、皖8804等,适于江淮地区种植。还有适于做面包的优质小麦皖麦4号(安农2号)、安农8455及适于做饼干的皖麦18号(安农8559)等。1995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组织国内知名专家验收小麦新品种选育攻关研究项目时,省外专家一致认为,安徽省的小麦育种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3) 其他粮食作物育种。甘薯育种已选育出皖薯2号、皖薯3号和皖薯5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皖薯3号于199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是安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良品种,不仅在生产上广泛应用,而且被定为“八五”国家组织甘薯育种攻关的育种亲本材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豆类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有:蒙庆6号、皖豆1号、皖豆4号、皖豆6号、皖豆10号、新六青等。新六青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玉米有宿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皖玉1号、皖玉2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皖玉3号、皖玉4号。
(4) 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的调查搜集保存与利用研究。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1987—1990年小结:完成种质资源繁种入库1 568份。其中水稻585份,小麦356份,油菜164份,花生50份,绿豆100份,豇豆62份,饭豆21份,蚕豆88份,荞麦42份,芝麻97份,小红豆50份。并针对种质资源实际利用的需要,进行了抗虫性、抗病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工作。“七五”以来,开展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开发利用研究。小麦创新品系有:8401、8013和8005,黑芝麻86-108,芝麻95-33和85-91,绿豆中绿1号和1091,小红豆2066,豇豆3026,蚕豆有舒城蚕豆和铜陵大脚板等。
2.主要经济作物育种。
(1) 油菜育种。滁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滁油4号,已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新品种皖油2号(低芥酸油菜410)为省内第一个低芥酸油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地、县各级农业科研机构选育出的油菜新品种还有甘蓝型油菜皖油5号(70-4-21)、皖油10号,白菜型油菜皖油6号(87-197)、皖油518 (698141)、皖油7号、皖油8号、皖油9号等。滁州、池州、芜湖等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广德、当涂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休宁县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都作出了较大成绩。
(2) 棉花新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所选育的皖棉73-10、皖棉80-15、皖杂29和皖杂40等,还有濉溪县选育的夏棉1号。
(3) 茶叶新品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选育的新品种有:波毫(080156)产量高,品质优,适于做毫型名茶,广泛受到茶场(厂)和茶农的欢迎;安徽1号(祁门1号)、安徽3号(祁门3号)、安徽7号(祁门7号)是安徽最早被国家认定的茶叶良种;此外还有黄荆条、黄山早芽等。
(4) 蚕桑育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选育的桑树新品种有,桑树红星5号和7707已于1995年通过国家审定,麻桑华明桑为省审定的良种;桑蚕品种与组合有华合东肥,全国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作主养品种,并用于桑蚕育种;蚕品种还有,夏秋蚕新品种薪安×(皖东)、春用种若玉×826、合成×754等。该所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研究的“天蚕丝质基因导入家蚕的染色质遗传工程”,构成了天蚕的YAC基因库,实现了YAC的天蚕丝素基因在F1代转基因家蚕中的表达,该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5) 烟草育种。“烟草品种资源性状鉴定及繁种入库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所已对300多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繁种。烟草细胞工程的基因工程优质抗病育种,已获细胞工程的基因工程植株,通过田间选择与鉴定,已发现一批比对照抗花叶病的植株或株系。选育了皖烟号(7618)和S79-1,并用于生产。
(6) 蔬菜育种。选育的品种主要有:皖椒1号(河世椒),已广泛用于生产,获安徽省星火二等奖;此外还通过体细胞培养的方法,选育了安体椒;选育了番茄的皖红1号。合肥市西瓜科学研究所选育了杂交西瓜新品种“聚宝一号”,获199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农业大学选育的安农水蜜桃获199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耕作栽培与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1) 粮食作物方面。1979—1985年,安徽省农业厅、巢湖地区农业局、含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沿江地区稻田最佳种植制度的研究”,连续两轮6年定点定位进行不同熟制的试验,对产量、效益和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提出沿江熟制以“麦瓜(经)稻、油玉米稻、肥稻稻”为宜。自“六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有关的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合作,研究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以及吨粮田配套技术的研究。“六五”完成并获奖的项目有: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淮北小麦大面积增产途径及栽培技术研究、淮北中低产地区大豆丰产配套技术研究等。“七五”期间完成并获奖的有:淮北中部平原地区种植制度的研究、淮北地区小麦低耗稳产300千克栽培模式研究、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公顷产3 750~4 500千克栽培模式、安徽省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安徽省淮北地区水稻旱种技术研究、提高沿淮中低产地区粮食产量的途径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开发研究等。“八五”期间获奖的有:安徽淮北地区生态农业研究、淮北地区小麦需肥规律与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吨粮田水稻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公顷产15 000千克栽培体系研究、玉米杂交种夏播制种技术研究、黄淮海平原涡阳吨粮田科技开发等。
(2)经济作物方面。“六五”期间完成的有:淮北冬闲地油菜高产动态指标和栽培措施的研究、茶园土壤理化性状与茶树长势及产量相关性的研究、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蔬菜电热温床快速育苗技术系列与技术推广等。“七五”获奖项目:江淮丘陵蚕茧高产、优质、低成本、高效益养蚕技术的应用研究、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研究、桑园日产桑叶2 500千克、蚕茧125千克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着色系富士苹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棉麦(油)两熟双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八五”完成的有:安徽省沿江棉区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提高江淮低山丘陵区蚕桑生产总体效益综合技术研究、提高农村茶叶产质量的综合技术研究、棉花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皖南优质烟综合技术研究、填补伏缺的无公害保健蔬菜——木耳菜开发推广、优质和香料烟配套技术研究等。
(3)加工技术方面。提高烟叶品质的栽培加工技术研究、提高祁门红茶品质研究、安徽名茶(凫绿四大名家)传统风格恢复与品质提高研究、安徽名茶开发——祁红名茶研究、中低档茶深加工技术研究、山野菜绿色食品产品深加工及其营养成分的研究等。
4.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研究。
(1)土壤肥料研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有关的科研、教学、行政部门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六五”期间有:砂姜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提高氮磷钾化肥肥效和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等。“七五”期间有:安徽省土壤普查(安徽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淮北平原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水稻氮磷钾肥适宜用量及配比研究等;淮北砂姜黑土区综合治理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从1978年起,到1990年止,在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研制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使13.3千公顷示范区的总产提高50%以上。“八五”期间完成的有:泥炭营养土试验研究及其应用技术、安徽省土壤营养诊断及全素平衡施肥研究、安徽省农田肥料效应及土壤肥力演变的定位研究、安徽省钾肥肥效研究、棉花专用肥配方及增产效果的研究,蒙城砂姜黑土试验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土壤难溶性磷有效化技术研究、作物专用肥配方及生产工艺研究、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等。
(2)植物保护研究。主要成果有:茶小颗粒体病毒及其应用研究、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研究、西瓜病害调查及枯萎病防治研究、板栗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稻纵卷叶螟管理专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