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萨其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萨其玛sàqímǎ

又作“萨其马”。满文为sɑcimɑ。点心名。 《北平风俗类徵》: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燕京岁时记》:萨齐玛,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玛、萨齐玛、萨其马、赛利马”均为满语译音。〔例〕摆什么宴哪?就是一碗茶,两块“萨其玛”!他管那就叫摆宴啦!(瑞355)∣槽子糕骑着一匹萨其马, 黄杠子饽饽拿在手中。(全四721)∣倪藻最敬爱的、 给过倪藻一块萨其马吃的级任老师每晚给张钟晨补习功课二小时。(收85.5.239)

萨其玛5293用油炸面条加糖制成的糕点。借自满语。东北官话。东北〖〗。北京官话。北京〖〗。单口相声《黄半仙》:「摆什么宴哪?就是一碗茶,两块~!他管那就叫摆宴啦!」也作「萨其马」、「萨其码」。

萨其玛

满族风味食品。是满语sacima之译音。取精白粉置容器,打入鸡蛋,不掺水和匀,制成粗面条状,下油锅炸至酥脆,捞出沥油,再用清水、白糖、奶油、蜂蜜等熬成稠状,将炸好的面条倒入,搅拌均匀,装入铺有青红丝的木框中,上再撒一层青红丝,用方木压一压,使其不松弛,去掉木框,切成方块即可食用。甜香松软,是我国著名糕点之一,东北、北京城镇点心铺多有售。清代盛京三陵祭祀时亦以其为供品。

萨其玛

满语音译。一作“撒其玛”。意为“金丝糕”。满族传统食品。主要用面、掺入糖稀、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佐料油炸而成。甜脆可口。现在市上出售的萨其玛的原料、制法更加多样精细。

萨其玛Sacima

满族风味食品,或称“糖缠”,清代至民国年间流行于北京等地。其制法,先将白面和好,鸡蛋加水搅匀兑入,或加以奶油,与面和匀揉好擀成薄片切为细条,入木炭烘炉烤熟,或以油炸之,再用冰糖或砂糖熬制的糖稀拌之,倒入铺好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的木槽内压平,切成方块即可食用。其味甜腻适口,多于点心铺售之。清代盛京三陵祭祀时亦以其为供品。现在仍为人们普遍喜欢的食品。

萨其玛

萨其玛

满洲饽饽。著名的传统糕点。满语译意为油炸条甜饽饽。起先以狗奶蘸成,后改用牛奶或奶油。其制法,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参考现今的应用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为:取二斤精白面粉,磕十六个鸡蛋,和匀后(不掺水)饧一小时制成宽面条状,下油锅炸至酥脆,捞出沥油。用六两清水、二斤白糖、半斤奶油、二两蜂蜜,置耳锅中火熬至稠状(约十分钟),遂将炸好的面条倒入搅拌至匀,然后倒入木框(木框底下为抹了一层油的瓷盘),四角压匀,撒上一层青丝丝,再用一方木轻压,使其不松弛;接而用一块面板压在上面,翻转到面板上,用另一面板压在上面,再倒翻,使有青红丝的面朝上,最后用快刀切成长方形即可。特点是甜香脆软。

☚ 寒具   浑羊殁忽 ☛
萨其玛

萨其玛

清朝的一种满族糕点,宫中尤为喜食。有时亦作“撒其马”。满语音译,意为 “金丝糕”。满清入关后将它带入关内。实际上就是满洲饽饽。其做法是: 把油炸的短面条合以冰糖、奶油,形状如糯米,粘在一起,再用木炭火烘炉烤熟,然后切成方块,甜腻可食。宫中萨其玛由内饽饽房具体承做,仅饽饽厨役就有40名。皇帝、皇后、妃嫔、王子等每日早、晚膳时享用。如: 皇帝每日份例饽饽有8盘,每盘30个,共240个; 皇后4盘,计120个。每一盘饽饽需用上等白面4斤,香油1斤,芝麻、澄沙各少许,白糖、核桃仁与黑枣各12两。其味甜脆可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萨其玛乃满族饽饽,以冰糖、奶油和面为主,形如糯米条,用木炭火炉烤成,遂成方块,甜腻可食。”其种类多样,制作精细。皇帝还以此赏赐给大臣。民间此食法相沿至今。

☚ 鲜花玫瑰饼   馇子 ☛
000026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