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系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一种感染性疾病。可有多种表现:播散型,有明显全身症状,如高热、腹胀、消瘦、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肺部感染,多无症状,或有低热、咳嗽等;皮肤型,由杜氏组织胞浆菌引起,发生皮肤溃疡、肉芽肿等。查出病原体可确诊。治疗:用二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有效。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一种罕见的霉菌性传染性疾病。肺型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多痰及明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表现。痰、尿霉菌培养及皮肤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超过1:32,均有助于诊断,治疗可用二性霉素B、羟二脒𦻘、克霉唑等。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为主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深部霉菌病。病原菌为一种双相真菌,广泛存在于鸡、鸽、蝙蝠及土壤中,通过皮肤、口腔、鼻腔、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而进入体内。人与人间不传染。 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❶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病情较重,多见于小儿及年老患者,有高热,腹胀,腹泻,消瘦,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常有贫血。肺部病变不显著,部分有皮肤粘膜溃疡。 ❷肺型组织胞浆菌病: 由吸入引起,多数于初感染后无症状,有的似上呼吸道感染,有的呈急性发病,大多自愈。X线胸片示下肺有局部浸润,粟粒样病灶,肺门淋巴结每有肿大,病灶愈后留有钙化阴影。 ❸皮肤型组织胞浆菌病:以颈部皮肤为多见,亦可波及四肢。表现为溃疡,肉芽肿、结节或脓肿,常累及皮损附近的颅骨,长骨,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液化性坏死。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除依据临床特点外,显微镜直接涂片染色可检查组织胞浆菌,并可同时作真菌培养。皮肤粘膜损害应与其他皮肤病,如寻常狼疮、扁平苔藓、慢性肉芽肿等鉴别。皮肤癣菌素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沉淀试验,凝集试验在不同阶段均可能阳性。免疫球蛋白可升高。克霉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大蒜素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疗效 。 ☚ 曲菌病 蛔虫病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侵犯淋巴网状系统为主的、有高度传染性的深部霉菌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消瘦、白细胞减少、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粘膜及其他内脏损害。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病原菌分两型: 在美洲为小型组织胞浆菌,非洲为大型组织胞浆菌。本病在鸡、狗、猫、牛、马、鼠等动物均可感染,它们的粪便及排泄物亦带有病菌。带菌的灰尘可从上呼吸道传入,儿童还可通过消化道感染。非洲型常通过皮肤侵入。患者以老人和儿童较多。美洲型主要流行于美国中东部各州,1955年我国在广州发现首例,以后常州、北京相继各发现一例。除常州的外,患者都是从国外流行区归来的华侨。非洲型主要流行于赤道非洲,日本曾有个别报道。 1. 美洲型 (1) 原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有组织胞浆菌孢子的灰尘引起,多数患者无症状; 少数可有轻度咳嗽、胸痛等,常不医自愈,愈后留下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患者在吸入大量孢子后,经7~14天潜伏期,突然出现如高热、胸痛、呼吸困难、衰弱等症状。大多渐趋痊愈,个别可能死亡,有的可转为慢性,肺部可有空洞形成。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霉菌检查可帮助确诊。 (2) 原发性皮肤粘膜组织胞浆菌病: 较少见。多表现为口腔、咽喉、外生殖器溃疡,亦可为肉芽肿、结节、斑块、坏死性丘疹或脓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转变成全身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3)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损害呈全身性,尤以淋巴网状系统为甚。除肺及粘膜病变外,肝、脾和淋巴结常肿大,有发热、贫血、消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约半数患者有皮肤粘膜损害,表现为硬的斑块,以后逐渐溃烂。儿童患者常有消化障碍及腹泻等,可累及内脏器官,在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2. 非洲型 (1) 皮肤粘膜损害: ❶浅表肉芽肿: 多见于暴露部位或易受损伤的四肢,表现为单个丘疹、结节或斑块,不痛、微痒、中央色素稍淡,边缘较深,日久可呈湿疹样破溃,边缘卷起,附近淋巴结肿大。损害约2~4月后可目愈,但新的皮损可继续发生。 ❷皮下组织脓肿: 开始为皮下结节,坚硬有压痛,以后化脓,破溃,有自愈倾向。近部淋巴结肿大或化脓。 ❸粘膜损害少见,有时在舌和颊粘膜可见直径为1cm左右的丘疹。 (2) 骨损害: 主要表现为骨髓炎,伴骨质破坏,损害单个,局限于四肢、颅骨或肋骨,常继发皮肤损害,如皮肤肉芽肿、皮下组织脓肿或瘘管形成等。 (3) 播散型: 亦以淋巴网状系统为主,除广泛皮肤和骨损害外,尚有淋巴结、肝和脾肿大、发热、消瘦,贫血等,病程常为急性进行性,如不及时治疗,易致死亡。霉菌直接检查、25℃或37℃培养及病理组织切片均有诊断价值。涂片用瑞忒或吉姆萨染色,美洲型可见2~4μm直径,卵圆型、有荚膜的孢子。孢子一端圆,内有红色的杯状原浆质; 一端尖,可出芽; 芽颈细,孢内有一空泡。孢子外观类似洋葱的横断面。37℃血琼脂培养为酵母型,与染色涂片和病理切片所见相同。25℃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为霉菌型,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传染性很大。非洲型在巨细胞内呈12~15μm直径的厚壁孢子,芽生,颈粗,类似皮炎芽生菌,其霉菌型与美洲型相同。对培养阴性的可疑病例可用小鼠腹腔注射,二周后可致死亡,尸解可助确诊。 小型组织胞浆菌主要侵犯淋巴网状系统,两型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相同。美洲型在吞噬细胞内有少量的呈酵母样形体的荚膜组织胞浆菌,用苏木紫伊红染色可见圆或卵圆形小体,绕有一个空隙,即为荚膜,病菌(包括荚膜)直径3~4μm。以后组织坏死,周围为肉芽肿改变;最后损害愈合,形成纤维化。非洲型病理变化为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和巨细胞,在巨细胞内可见12~15μm直径的厚壁孢子。 对有发热、贫血、白细胞减少的病人,尤其同时有淋巴结、肝、脾肿大者应怀疑本病的可能。霉菌检查阳性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根据,美洲型早期原发性肺感染主要依靠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结合X线胸片检查确定。免疫血清试验,对美洲型诊断有一定帮助。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感染,乳胶微粒凝集试验适用于早期急性感染,对播散性病例无诊断价值;感染6周后可呈阳性,效价大于1:32或不断增高时有诊断价值,表示病情恶化,反之表示好转。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更具有特异性,但有时可与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有交叉反应。荧光抗体检查对培养标本及组织切片中的病原菌有鉴定价值。严重患者的IgM、IgA、IgG等均有升高。免疫试验不适合于非洲型病例,当非洲或美洲型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阳性时,并不反映非洲型发病情况。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类型而异。播散型患者以两性霉素B为最佳,约90%可以治愈,总剂量宜在2g以上,疗程不少于16周,如无效,则可采用磺胺嘧啶或双嘧啶等。克霉唑、亚胺唑、大蒜素、5-氟胞嘧啶等均可应用。原发性皮肤粘膜组织胞浆菌病,早期可用外科手术切除,但手术前后宜应用一段时间两性霉素B。原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不经治疗,常可自愈。 ☚ 隐球菌病 球孢子菌病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系荚膜组织胞浆菌所致深部真菌病。呼吸道为入侵途径,肺为原发感染病灶器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易受波及。人受感染后大多数(65~75%)无任何临床表现,约1/4~1/3感染者呈流感样症状。肺部病变多为自限病程,可不治而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病情则较严重。 病原学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内为酵母型,直径2~4μm大,卵圆形、芽生、荚膜孢子,一般在血液单核细胞内和内脏及骨髓单核吞噬细胞内。室温沙氏琼脂培养时则出现霉菌型菌落,先为白色后为棕色;血琼脂37℃培养时有酵母样菌落生长。非洲地区组织胞浆菌病系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变种——杜氏组织胞浆菌引起,其酵母型较大,为直径10~13μm圆形芽生孢子,壁厚,无荚膜。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流行于美国中部,在某些地区80%以上的人口可呈阳性皮肤反应。南美洲、亚洲的50多个国家均有病例报告; 我国也曾发现少数病例。组织胞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流行地区可自空气、土壤中分离出; 被鸟禽和蝙蝠粪污染的土壤更是组织胞浆菌生长繁殖的有利环境。许多家畜和野兽皆能受感染,但尚无动物传播给人的证据。人与人间的直接传播也不存在。由于真菌不能通过胎盘,故胎儿不受感染。人主要通过吸入含有组织胞浆菌孢子的尘埃而受感染。 发病机理与病理 根据动物(兔)感染显示,孢子到达肺部后数小时即出现炎症反应,孢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发育繁殖。感染后2~16天,细胞破裂后孢子逸出,藉组织液散播至周围组织细胞。肺为原发病变部位,部分病人病原体自肺部播散至全身,但可无相应临床表现。组织胞浆菌主要侵犯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全身任何器官皆可波及。各器官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与结核相似的肉芽肿结节,吞噬细胞内有不同数量的组织胞浆菌。随后出现组织坏死,至愈合时,代之以纤维化和钙化。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下列4型: 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 健康人初次受感染多无临床症状,仅1/4~1/3的人发生流感样临床表现,其中0.1~0.2%病人呈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症状的出现与否和吸入孢子数量有关。儿童较为多见,病起急骤,病人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胸痛等,少数病人尚有食欲减退、恶心、中上腹痛以及皮疹。肺部体征甚少,胸部X线显示局部浸润或结节样阴影。肺门淋巴结常肿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变。多数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有自限病程,不需特殊治疗而痊愈。病情严重者,经治疗后迅速好转。病灶愈合后留下大量大小均等、均匀分布的钙化点,有一定特征性。再次感染时病情一般较首次感染为轻,但皮肤阳性反应可再度出现或反应增强。 慢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 一般并非由急性肺型发展而来,多为重复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与慢性肺结核相似,有咳嗽、发热、体重减轻、乏力、胸痛、咯血等。胸部X线显示浸润性病变或结节状阴影,后者酷似结核球或肿瘤;亦可形成空洞,常为双侧性。慢性肺型较少见,感染持续较久时可出现进行性肺纤维化,最后导致肺功能不全而死亡。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 此型多见于幼儿、老人以及免疫缺陷病人。淋巴瘤、白血病、肾移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的病人遭受组织胞浆菌感染后多呈播散型。此型又可分为急性暴发型和慢性型; 前者与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相仿,病人有发热、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脑膜炎、粟粒样肺部病变,甚至心包炎或心内膜炎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慢性播散型起病隐匿,病程缓慢,身体很多器官皆可波及,如肺、肾上腺、肝、脾、淋巴结、脑、肾、肠等。临床特征有二: ❶咽部、舌、扁桃体、喉等处的肉芽肿性溃疡; ❷肾上腺病变表现为干酪样坏死,病程早期临床或生化检查多无异常;晚期可有阿狄森病的表现。 皮肤型组织胞浆菌病 原发局限性皮肤肉芽肿为非洲型组织胞浆菌病的特征之一,临床表现为结节、坏死性丘疹、溃疡或脓肿,淋巴结明显肿大,常伴有液化性坏死。皮肤损害附近的骨胳可被累及,一般无肺部病变。皮肤损害也可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表现之一。 诊断 本病确诊须依靠各种体液和病变组织涂片、病理检查或培养发现病原菌。急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最适宜的标本为痰、血和尿。慢性肺型有空洞者仅能自痰液中寻找真菌。在播散型病人则采取骨髓、血、淋巴结或其他累及器官的体液或组织(如脑脊液、肝活检组织和口腔内溃疡)作检查。标本涂片染色和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内有2~4μm直径的酵母样孢子,但须与黑热病原虫及弓形体区别。应用荧光抗体可发现和鉴定组织胞浆菌的组织型。皮肤试验 (组织胞浆菌素为抗原) 可用人群流行病调查和发现儿童感染(急性肺型和播散型); 但在成人诊断价值甚小。皮肤试验可干扰补体结合试验结果,使后者成为假阳性反应。补体结合试验有酵母型和菌丝型两种抗原,结果阴性不能除外组织胞浆菌病,但可作为无急性进行性肺型病变存在的强有力证据。阳性反应效价超过1:16者应考虑有活动性病变存在的高度可能。以菌丝型抗原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在慢性病人抗体效价可明显增高。组织胞浆菌素乳胶凝集试验对发现急性初发感染有价值,但有假阳性,对慢性活动性组织胞浆菌病反应阳性率仅50%。琼脂凝胶双向扩散试验阳性时可作为拟诊组织胞浆菌病强有力的证据,较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但与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菌病可能有交叉反应。对流免疫电泳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皆有较高的阳性率。 各类型组织胞浆菌病应与结核病、其他深部真菌病以及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治疗 虽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发生临床症状,部分轻型急性肺型病人可不经治疗而自愈,且可获得永久性免疫,但在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不经治疗者病死率可达90%以上。如予以两性霉素B治疗,总剂量为25mg/kg时,病死率可降低至20%。每日1mg/kg治疗,血浓度可达大多数组织胞浆菌最低制菌浓度的10倍。慢性肺型组织胞浆菌病除有进行性呼吸窘迫外,确诊后5年的存活率仅有50%。两性霉素B治疗(总剂量至少为35mg/kg)可使5年的病死率降至28%。急性肺型胞浆菌病临床表现较重者,亦应给以两性霉素B治疗,以缩短病程,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两性霉素B的给药方法见“深部霉菌病”条。5-氟胞嘧啶对组织胞浆菌在体外及动物实验感染均无作用。咪唑类药物中双氯苯咪唑对组织胞浆菌的最低制菌浓度为0.5μg/ml,临床用以治疗本病有效。 肺部单个结节病变或空洞伴咯血者皆为手术指征,心包受波及,表现为缩窄性心包炎者,手术处理可获得满意效果。组织胞浆菌病病人进行手术时,术前、术后皆应予以抗真菌药物治疗。神经系统组织胞浆菌病伴有颅内高压者,应予减压,一般放置Ommaya脑室内引流管较为适宜,既可降低颅内压,又可作为给药途径之一。 疫苗研究尚未成功。采取措施避免鸟禽粪污染土壤,或以3%福马林喷洒污染地区以消除组织胞浆菌,对本病流行有一定预防作用。 ☚ 曲菌病 球孢子菌病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侵犯网状内皮系统为主的深部真菌病。我国近年来有散发报道。病菌可在家畜、家禽、鸟、鼠类传播,感染性大。病菌随飞沫,经呼吸道吸入肺,播散到局部淋巴结,形成原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此型多不治自愈。愈合后在两侧肺留下散在钙化灶。少数转为全身播散。原发者痊愈后亦可复发或再度感染,而形成续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肺部改变颇似肺结核。病灶开始为组织增生,内含有组织胞浆菌的吞噬细胞。以后中心坏死,周围有肉芽组织形成,逐渐发展为纤维化及钙化而愈合。 隐潜发病,无症状,或轻度低热、乏力、咳嗽、咳痰等。严重感染有持续发热、气急、胸痛、消瘦,肺广泛浸润,肝脾肿大,贫血、血白细胞减少、血沉增快等。全身播散性感染多见于幼儿、老人及身体抵抗力下降者;侵犯肺、脾、肠、淋巴结、肾上腺、皮肤粘膜、肾脏、脑、眼、心内膜等;亦有仅见于皮肤、口、舌、唇、齿龈、咽喉、阴茎等者,有溃疡形成及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成人。 X线表现可分为: ❶肺炎型:类似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可有空洞形成,愈合后出现纤维钙化灶。 ❷结节型:多为一个或多个0.5~2.5cm结节,可逐渐吸收或出现钙化。 ❸粟粒型:见于血行播散、似粟粒性肺结核,以后可钙化愈合。 ❹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病灶较少。以上各型亦可同时存在。 血、脓、痰、尿、骨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或组织病理检查及动物接种,可作出诊断。组织胞浆菌抗原皮肤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可助诊断。本病须与结核病、结节病、白血病、何杰金病等鉴别。 二性霉素B治疗,适用于重症。轻型病例可用磺胺嘧啶或制霉菌素。消化道感染应用克霉唑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的局限性病灶,可考虑手术切除。 ☚ 毛霉菌病 球孢子菌病 ☛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疾病。1906年Darling首先在巴拿马报告本病,故又称Darling病。该菌主要侵犯人的网状内皮系统。肺部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胸痛、甚至呼吸困难。本病通过呼吸道感染,原发病变在肺部,其严重程度与菌株毒力、吸入孢子数量和机体免疫力有关。在本病流行区多为隐性感染,但如一次吸入大量孢子,则发生急性病例,病情重、病程长。 孢子进入下呼吸道后,为肺泡中的巨噬细胞吞食,并在其中繁殖发芽。对本菌无免疫的人,多在肺部发生原发病变。然后,组织胞浆菌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到其它组织。病变的结局取决于细胞免疫和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当过敏反应发生时,肺部、淋巴结和续发感染病灶发生坏死。于细胞免疫形成后酵母样小体的繁殖受到抑制,局部病灶逐渐形成纤维性包膜而愈合。最后,病灶钙化,在肺实质、肺门淋巴结和(或)脾脏中留下许多钙化点。 再感染时,病的严重程度随吸入孢子数量多少而异。吸入大量孢子时,3~4天即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可超过40℃,但恢复较快。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婴儿、老人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感染本菌时,常发生弥散性病变,侵犯各种器官,特别是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肝、脾及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可导致支气管扩张或肺气肿。此外,也常侵犯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的一系列症状。 组织胞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21天,少数病例可长达十年以上。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隐性感染 健康人吸入少量孢子,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组织胞浆菌素皮肤反应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均呈阳性,表明已获得免疫。 急性组织胞浆菌病 人吸入大量孢子时,症状象流感,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咳嗽、胸痛、倦怠和食欲不振,持续1周到数周。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多发性浸润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所谓“岩洞病”、“蝙蝠病”或流行性组织胞浆菌病。这是在大量蝙蝠栖息的岩洞中,人因吸入含有大量蝙蝠排出的本菌孢子的气溶胶发生急性组织胞浆菌病。生物战时,吸入本菌孢子气溶胶所致症状可能也属此型。 弥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病原体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的一种急性病,肺部病变不明显,呈弛张热,体温可达40~41℃。早期征候常有皮肤和粘膜溃疡。贫血和肝、脾肿大在儿童比较明显。这种弥散性感染,病死率很高。 本病在临床上与结核病不易区别。诊断必须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扩散试验或对流免疫电泳,出现阳性即可作出诊断。特别对流免疫电泳比较准确、快速。最后确诊必须从病人的血液、骨髓、痰液或从胃液中分离出本菌。这些标本应同时接种两种培养基:5%葡萄糖琼脂和葡萄糖血液琼脂 (每毫升培养基含放线菌酮0.5mg、氯霉素0.05mg)。前者22℃下,后者37℃下孵育,至少应观察6周不生长方能认为阴性。外界标本所得到的霉菌型菌落,必须通过小鼠接种,获得酵母样小体后方能确诊。一些形态上相似的同属腐生菌不能形成酵母菌型。 病理组织切片用铬酸六甲四胺银染色,可见到细胞内灰色或黑色卵圆形的酵母样小体。 两性霉素B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它对细胞内的病原体仅有抑制作用,不少病人有复发,而治愈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功能。两性霉素毒性较大,使用时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近年来,有人采用大剂量、短疗程、静脉给药疗法效果满意,第一天0.25mg/kg,第二天0.5mg/kg,以后每天1mg/kg,连续7~14天。 ☚ 荚膜组织胞浆菌 组织胞浆菌病的流行病学 ☛ 00021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