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拣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拣选geimg24noung31[kεiŋnouŋ]挑选〈贬〉 拣选jiǎnxuǎn〈动〉挑选:拣选特级花生│拣选优质材料。 拣选jiǎn xuǎn挑选:北静王便~两个诚实司官并十来个老年番役,余者一概逐出。(一○五·1333) 挑选 挑选挑(挑取) 选(选拣;选刷;整选;刷选;清选;泽选;汰选) 拣(拣选;拣择;汰拣;抽拣) 择(择决;程择;抡择;汰择) 抉(抉择;抉摘;抉擿) 柬 料(料选) 检(检选;检择) 遴(遴选;遴择;遴柬;遴拣;遴简) 阅致摘拨 提拔 简汰 沙汰 ☚ 挑选 挑拣 ☛ 拣选jiǎn xuǎn挑选,选择。蔡邕《幽冀二州刺吏久缺疏》:“三公明知二州尤宜~~,当越禁取能。” 拣选选官制度。指官员缺出,于应升此缺之人中拣择最好者,带领引见、候旨定夺之制。明代拣选,三年一次。凡官吏考满,冠带听选者,由吏部文选司掌管。听选者应登资于簿,由文选司厘其品流,依序拣择。清代定制,在京满洲、蒙古司业、太常寺、陵寝衙门读祝官、赞礼郎及鸿胪寺鸣赞官等之拣择,各省督抚奏准拣发人员之拣择,皆由吏部奏请钦派拣选大臣于上谕馆办理。会试后奉旨大挑举人,则在内阁办理。凡考试拣择由各衙门自行办理者,于办理完毕后,由吏部引见请旨,并注册于部。又,清初凡举人会试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许改就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用,亦称拣选。乾隆后,仅有虚名。 拣选清代选拔官吏之称。凡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等旗人官员和汉官员出缺,均由吏部从应选的候补、候选之人中挑选最优者,带领引见,候旨定夺。经皇帝钦定,即可出任该职。 拣选 拣选清初,凡举人会试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许就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录用,称为拣选。但每科中举者一千二百余人,三科计三千六百余人,铨选补官者不到十分之一。雍正时,如铨补知县,更需三十年以上。乾隆后,举班壅滞,拣选仅有虚名。 ☚ 大挑 截取 ☛ 拣选1.注释: 拣选hand selection;hand-picked 拣选(1)清代举人在会试外的入仕途径之一。清初之制,举人会试三科,准其拣选知县,就教职者不拘年分。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复定直隶与近省举人会试五科方准拣选,三科方准就教职,而远省举人仍为清初旧制。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复改为直隶近省举人三科不中者拣选知县,一科不中者就任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录用。其时选班虽重正途出身,但人多缺少,举人有三十年不能得官者。至乾隆年间拣选渐成虚名,始另有“大挑”之制,参见该条。(2)清制,各省督抚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若干人地相宜者委用,亦称为拣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