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指人才济济,俱怀才自负。灵蛇之珠:即隋侯明珠。荆山之玉:即和氏玉璧。珠、玉皆稀世奇珍,喻写各有所长。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芳)

☚ 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 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 ☛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名句】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注释】①灵蛇之珠:《淮南子》记载说:随侯见到一条大蛇被人斩为两截,遂将其身子联结在一起,并上了药。后来这条蛇便从江中衔了一颗大珠来报答他。后人遂称这珠为随侯之珠,也叫灵蛇之珠。②荆山之玉:即和氏之璧。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块璞(含有美玉的石头,叫作璞),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认为是石头,楚王便将卞和的左脚砍了下来。楚武王时,他又来献玉,却被砍了右脚。直到楚文王即位时,他抱着玉在山下哭,文王命人将其叫来,并将璞剖开,果然得到了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因为楚国又称荆,故称楚山为荆山。

【释义】人人都认为自己握有随侯之珠,家家都以为抱有和氏之璧。

【点评】比喻有才之人众多。

参考文献

曹植《与杨德祖书》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 可可诗词网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注释】

选自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人人、家家:指当时闻名的诸才子,如王粲、陈琳、徐斡、刘桢等人。

灵蛇之珠:传说隋侯见大蛇受伤,用药敷救,后大蛇从江中衔来一颗大宝珠报答(见《淮南子·览冥训》注)。

荆山之玉:即“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先献给厉王,厉王不识其玉,以欺君之罪断其一足。他又献给武王,武王亦不识其玉,又以欺君之罪断其另一足。卞和于是抱玉痛哭于荆山,后来文王得到这块璞玉,才知是真正的宝玉(见《韩非子·和氏》)。

【赏析】

曹植写给杨德祖(杨修)的这封书信,目的是嘱托杨修对自己所作的辞赋进行刊削点定,同时兼论了当代才人创作的优劣得失。由于曹氏父子雅爱辞章,奖励文学,采取一系列措施网络人才,因此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学之士。曹植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成绩,赞誉说:

“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意思是:人人都以为自己手中握有灵蛇之珠,家家都认为自己抱有荆山的宝玉。

这里,曹植用“灵蛇之珠”和“荆山之玉”比喻非凡的才能和杰出的文学才华。汉末建安年间,俊才云蒸,诗人辈出,涌现出了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玚、杨修等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在汉末动乱年代,怀抱救时济世的理想,广泛接触动乱的社会现实,因而创作上继承《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发扬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方面深刻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流露出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文学风格。后人将之称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上述诸子之中,以王粲、刘桢的文学成就最高,特别是王粲,尤为卓特,南朝梁刘勰曾给予他很高评价,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曹植自己也是这群文学之士中非常优秀的一员,有“建安之杰”的美誉。所以,曹植以称赏的口吻,盛赞王、陈、徐、刘、应、杨等人,各有擅长,享誉一方。他们个个都以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的高度自信,并驾齐驱,齐集魏都邺城之下,形成了当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文学繁荣景况。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对此评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的确,建安文学表现出来的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情调慷慨悲凉,语言清新刚健的风格,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