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
广西在教育改革方面曾进行过多次尝试和探索,50年代初是学习苏联的经验,开展教学改革,1958年又开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改革,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自治区教委在横县进行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为重点的深化教育改革。到1992年扩大到11个县和1个地区(玉林地区)和200个乡(镇),进行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及实施“燎原计划”,其中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防城各族自治县进行民族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首批实验县的经验已经在全自治区逐步推广。实验县主要抓了几项改革:
❶更新观念,端正教育指导思想,使教育进入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以实现教育、经济“双方转轨合辙”,建立教育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机制;
❷改革教育结构,促进“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❸健全与完善“分级办学、政府统筹、联合兴教、分工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❹实施“燎原计划”,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兴办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实体,增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促进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学校教学实习、科学实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基地,推广实用技术;
❺落实德育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既发挥了农村中小学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多功能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较全面地发展,使农村教育较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教学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化。改革由过去的小范围、单科单项,发展到大范围、多学科的整体改革;由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进入到近年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制以及学习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革实验。全自治区进行整体改革的中小学校达32所。同时,还在民族地区的5所小学中,进行小学阶段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中期结合的实施。有的改革是结合本地实际,吸收外地的先进经验;有的则完全是从区情出发,具有独创性。据不完全统计,实验项目达70多项,有的实验已取得较显著成效并在自治区内外推广,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刘业伦的初中语文和李国秀的政治课的“三段教学法”;蒋炳光的历史科“精讲多炼,当堂巩固”教学经验;玉林地区进行的“导思点拨法”实验;“小学数学动像发现教学法”实验;“初中语文读写训练实验教材”的实验;“初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校长成长的探索研究”;“壮文进学校的实验”;“部分中小学挂钩进行的‘五四’学制实验”;“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实验”;“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验;“一条龙”整体改革实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