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改革开放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改革开放后

(二)改革开放后1979—1995年

改革开放以后, 党中央采取了 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面貌很快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省粮食总产量1995年达到2 752.09万吨, 比1978年增长31.81%, 平均每年增长1.6%,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 棉花总产量增长 195.6%; 油料产量增长468.4%; 猪牛羊肉产量增长359.8%; 水产品产量增长24.3%。农业总产值达 1 046.97亿元, 增长121.3%, 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8%。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农民收入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长。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2.56元, 1985年为395.26元, 1995年达到1 425.16元, 比1978年增加1 282.6元, 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71倍, 17年平均每年增长6%。这一时期农民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前高4.23个百分点, 是湖南省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 家庭经营纯收入迅速增加。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一系列搞活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他们放开手脚发展生产, 使家庭经营收入显著增长。1978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只48.14元, 1995年上升到1 095.89元。由于农村经济日趋活跃, 生产门路不断增加, 农民家庭经营中, 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项的收入急剧增加, 1978年农民这方面的收入人均只有4.61元,1995年上升到207.34元, 平均每年增长25.1%。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3.23%, 上升到1995年的14.6%。
(2) 贫困线以下收入户明显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收入较低的农户明显减少。据农村住户调查, 改革开放前, 湖南贫困线下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25%, 1995年下降到8%以下。
(3) 山区、丘陵区、湖区等各类型地区农民收入普遍增长。湖南省山水资源丰富, 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山区、丘陵区和湖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很不平衡。1978年丘陵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29元,比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多2.3元, 高1.6%; 比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多13.76元, 高10.5%。改革开放后, 湖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丘陵区、山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1995年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 501.41元, 比1978年增长1.89倍, 平均每年增长6.43%, 比丘陵区农民年均增幅高0.04个百分点,比山区农民年均增幅高1.84个百分点。17年来, 各类型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如表7-3-1。


表7-3-1 各类型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


单位: 元

 全省山区丘陵区湖区
1978年
1995年
1995年比1978年增加
年均实际增长(%)
142.56
1 425.16
1 282.60
6.02
131.53
1 116.92
985.39
4.59
145.29
1 517.35
1 372.06
6.39
142.99
1 501.41
1 359.00
6.43

注:表中增长幅度已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4)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 出售农副产品和从事工副业的现金收入所占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农民的生产门路越来越多, 现金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1995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不包括储蓄借贷收入) 达1 515.29元, 比1978年增加1 454.06元, 增长23.75倍, 平均每年增长20.77%, 现金纯收入占农民全部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数量增加和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现金大幅度增长。1995年农民人均出售农副产品的现金收入达857.4元, 比1978年增加822.25元, 增长23.74倍, 平均每年增长20.77%。人均非农产业现金收入657.9元, 比1978年增加623.24元, 增长23.75倍, 平均每年增长20.77% (见表7-3-2)。


表7-3-2 农民现金收入变化情况


单位:元

 1978年1980年1990年1995年1979—1995年
平均每年增长%
现金收入合计
其中: 出售产品收入
非农产业现金收入
61.23
34.65
26.58
115.59
61.36
54.23
638.51
403.66
234.85
1 515.3
857.40
657.90
20.77
20.77
20.77
☚ (一)改革开放前   (三)农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 ☛

(二)改革开放后

(二)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农户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农户支出结构从1985年起, 生活支出比重下降, 生产、税金、集体统筹提留比重上升 (见表7-3-3)。


表7-3-3

 总支出各项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
占总收入
(%)
生活消费生产支出税金及上
交集体
其他开支
1954年99.664.922.46.95.8
1978年100.783.814.02.2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92.4
95.4
98.6
67.0
65.4
62.0
28.6
29.7
32.0
3.1
3.5
4.8
1.2
1.5
1.2

纵观改革前后时期农户支出的变化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农村改革时期, 农户家庭收支平衡, 略有节余。集体化时期由于经济衰退, 农户家庭入不敷出。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经验。
☚ (一)改革开放前   三、农民负担 ☛

(二)改革开放后

(二)改革开放后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 在东南沿海诸省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的带动下, 陕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起, 相继有宝鸡、西安、咸阳、铜川、渭南、汉中等地撤消地区行政建制, 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1984年, 中央批准西安市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城市, 赋予相当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1985年, 省政府确定礼泉、周至、岐山、榆林等16个县为综合改革试点县,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从此打破了城乡长期分割的经济格局, 开拓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加快对内改革的同时, 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从1984年开始, 省及西安市先后举办了7届国际经济技术与贸易洽谈会。1988年, 省政府批准创办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1992年, 省上又先后批准创办宝鸡、咸阳、杨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出口工业区。其中西安、宝鸡高新区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享有国家赋予沿海经济特区的一切优惠政策, 两市又结合实际制定了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全省形成了辐射陕北、陕南地区的关中经济技术开放地带。为了扶持陕北、陕南地区经济发展, 省委、省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山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至1995年, 陕西已同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省内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改革开放17年来,全省先后引进各种形式的境外资金60多亿美元, 累计出口商品总额62亿美元, 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 农业、农村经济的对外开放也向纵深发展。在大中城市郊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区、市) 城附近农村, 把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战略措施, 同时以土地、厂房、劳动力等优惠条件搞来料加工、来样装配和补偿贸易, 使外向型乡镇企业等农村产业迅速发展。至1995年, 全省引进外资的乡镇企业144家, 引进外资1.5亿美元, 其中合资企业引进1.1亿美元, 合作、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企业引进4 080多万美元。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 一方面引进大批动植物良种, 另一方面农林牧渔各业都利用外资或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出口生产基地及其加工增值企业, 外向型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 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 103.2亿元, 乡镇企业产值721.5亿元, 分别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21.6倍和108倍。

☚ (一)改革开放前   二、农产品出口经营体制改革 ☛
000274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