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改革后的农民生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改革后的农民生活

(二)改革后的农民生活

改革开放后,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1995年的17年间,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40.07元增加到1 367.3元, 增长1.2倍, 平均每年递增4.6%。其中食品支出823.91元, 增长50.2%, 衣着支出72.15元, 增长99.3%;住房支出130.71元, 增长6.2倍; 家庭设备用品支出74.28元, 增长4倍; 文化生活服务支出229.6元,增长5.9倍。改革前有1/4的农户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到1995年末, 全省有92%以上的农村居民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 其中14.9%的农户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标准。
1.农民生活全面改善,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 吃、穿、住、用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消费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改革前,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为基本生存型的吃、居住、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 其中吃占69.9%, 居住房子占13%, 穿占10.2%, 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占6.9%。1995年,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优化为吃占60.3%, 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占20.2%, 居住占14.1%, 穿占5.4%, 基本生存费用下降。同时, 在农村居民货币收入增多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额中, 实物性消费由多到少, 货币性消费由少到多, 家庭消费逐步趋向社会化、商品化, 家庭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强。1995年, 全省每一农村居民的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达到875.11元, 比1978年增长了2.4倍。货币性生活消费支出额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3%提高到1995年的64%, 提高了31个百分点。
2.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 营养状况更加改善
。1995年, 湖南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823.91元, 比1978年增长50.2%, 除食品消费数量增加外, 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4.9%下降到1995年的40%, 而副食消费则由37.8%上升到44%, 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则由7.3%上升到16%。这表明湖南农民食品消费趋向多样化。农民的植物性食品消费减少, 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农民越来越讲究膳食的合理搭配, 营养状况更加改善。
1995年农民每人年生活用粮300千克, 比1978年增加3千克, 比1965年增加54千克, 粮食消费中,稻谷、小麦等细粮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1957年占84.2%, 1978年占86.5%, 1995年上升到97.6%。
1995年与1978年副食品消费量比较, 食油增加3.7千克, 肉类增加6.7千克, 特别可喜的是禽、蛋、鱼虾、烟、酒、茶等大量增加, 进一步表明了农民生活的改善。1995年农民每人消费家禽2.1千克, 与1978年、1957年相比, 分别增长1.6倍、3.5倍; 蛋类2.6千克, 分别增加1.7千克、1.2千克。1995年农民每人鱼虾消费量达4.2千克, 比1978年增长2.2倍, 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农民在过去都以抽旱烟为主, 现在已改为抽香烟, 1995年香烟消费每人年平均28.6盒, 比1981年增长61.6%。酒的消费过去是自酿自食为主, 现在是以买酒吃为主, 且大部分买瓶装酒, 1995年酒的消费量比1978年增长2.8倍。随着农村个体商业和饮食业的发展, 以及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 农民外出做工、做生意的增多, 因此, 在外饮食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农民不仅能够吃饱吃好, 向国家出售粮食, 而且还有余粮。1995年末农民人均粮食结存420.9千克, 比1957年增加330.9千克, 比1965年增加300.4千克, 比1982年增加253.9千克。
1995年农民平均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为11 286千焦, 比1978年增长9.6%; 蛋白质为67.4克, 增长11.6%; 脂肪为53.5克, 增长93.1%。
3.衣着消费趋于高档化、成衣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生产的发展, 经济情况有了好转, 农民在衣着上也有一定的改善, 开始从自己种棉麻, 自己纺纱织布, 自己缝衣做鞋转向买布做衣和买鞋穿。1954年衣着购买的比重已占73.6%, 1957年占89.3%,1978年占98.7%, 1995年达到99.3%。衣着的质量有所提高, 逐步由以棉布为主转向以化纤布为主。棉布的消费量已从1957年每人平均5.4米下降到1978年的4米, 1995年又下降到0.2米。而化纤布的消费量1978年只有0.3米, 1995年已增加到1.7米。与1978年比较, 棉布消费量下降96.3%, 化纤布增长5.7倍。由自织布、土布到的确良、卡叽布, 到现在的毛、绒、丝、麻, 农民的服装已是今非昔比, 穿着打扮趋于城市化, 购买成衣增多, 衣着面料向中高档发展, 开始讲究款式, 对式样新颖、美观大方的成衣需求量日益增多。
4.住房面积增加, 居住条件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忙于恢复生产, 60年代至70年代又受各种原因的影响, 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能力有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农民在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的情况下, 才着手改善居住条件。1995年, 农民人均住房支出为130.71元, 比1978年增长6.2倍; 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10.5平方米增加到25.57平方米,增长1.4倍; 平均每户的房屋间数达到5.2间。房屋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 农民的房屋大多是土坯墙或芦苇秆子加牛屎墙、稻草顶。改革开放后, 经过几次建房热潮, 大都变成了砖墙瓦顶或红砖水泥预制件的楼房。1995年砖木结构的房屋面积占77.1%, 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占9.5%。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据抽样调查, 1995年有98.4%的农户用上电灯, 87.2%的村通公路, 95.1%的村有学校, 72.7%的村有卫生站, 97.8%的农户能收看电视节目,52.4%的村通电话, 89.8%的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水。
农村的燃料问题基本解决。过去农村的燃料主要来源是柴草和秸秆, 且大部分是自给性的。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号召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沼气, 鼓励农民集资或个人兴办小水电站, 并且调配部分煤炭供应农村, 农民生活燃料的紧缺状况基本得到解决。煤炭已成为农民生活燃料的主要来源, 另外还有0.7%的农户使用沼气, 少数农户已开始使用液化气。
5.用品消费趋向高档化
。改革开放后, 农民现金收入增加, 购买中高档商品和添置家具的多了,用品支出也逐步增加。1995年达到74.28元, 比1978年增长4倍。现在农民对商品也很讲究。一是钢精锅、热水瓶代替了砂锅、瓦罐; 肥皂、洗衣粉、洗发精等取代了草木灰。二是中高档耐用物品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过去, 只有极少数户拥有老式缝纫机、老式座钟, 基本没有自行车和手表。到1978年, 平均每百户农民已拥有自行车和缝纫机各15.5辆 (架), 收音机23.9台, 手表64.4只。1995年自行车增加到103.68辆, 比1978年增长5.7倍;缝纫机40.51架, 增长1.6倍; 手表134.32只, 增长1.1倍。自行车、手表不再是农民眼中的稀奇物了。三是 “新四件”进了农家。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65.62台, 其中彩色电视机4.43台, 收录机14.51台, 电风扇97.84台, 洗衣机4.24台。百户农民拥有电冰箱1.38台、摩托车0.89辆、录像机0.11台。
6.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生活服务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教育, 努力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 成年人中开展扫盲运动, 文化状况有很大改善。
改革开放后, 农民的基本生活解决以后, 迫切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民除了购买电视机、收录机满足文化生活需要外, 还经常请剧团和电影放映队到家演出和放映。有的农民办家庭剧团, 办家庭图书室。农民有了钱, 探亲访友、进城购置物品多起来了, 还有的利用电话了解商品信息, 于是交通、邮电费开支也增加。过去农民有病无钱治, 现在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村个体服务行业如照相、理发等有了发展, 促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增加。1995年,农民每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达229.6元, 比1978年增长5.9倍, 比1957年增长59.3倍。其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和其他商品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分别达35.78元、26.29元、128.84元和17.75元。
7.农民储蓄增加, 抗风险能力增强
。农民储蓄的形式分为货币储蓄和实物储蓄。货币储蓄包括手存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实物储蓄则主要由住房、生产性固定资产构成。1995年, 平均每个农户家庭年末住房价值达6 215.23元, 比1980年增长5.3倍; 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 376.34元; 人均年末手存现金275.89元, 比 1980年增长8.9倍; 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72.48元, 增长61.4倍。

☚ (一)改革前的农民生活   第五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
000139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