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安庆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背依大龙山,毗邻鄂、赣两省。安庆古名“盛唐”。早在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山下临江处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郭璞曾登盛唐山,惊叹此地形势险要,易于战守,有“此地宜城”之赞,安庆别名“宜城”实源于此。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起,此地隶属同安郡。北宋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赐同安郡为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又从同安郡和德庆军两名中各取一字,合为安庆军,寓有平安吉庆之意,这就是安庆一称的由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扬槎洲。及至南宋嘉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固定不移。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驻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1938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
安庆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我国第一首长篇五言叙事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所述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安庆西南50公里处。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明季百科全书式的杰出思想家、科学家、书画家方以智、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近代文学家张恨水、新文化运动的巨擘、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以及“两弹(原子弹、氢弹)元勋”邓稼先、著名医学家黄家驷等都出生在山灵水秀的安庆地区。
安庆素称“戏剧之乡”,她不仅是黄梅戏的圣地,而且也是徽剧的故里。安庆曾经是安徽文化教育中心,早在清代末年,这里就兴办了全省最早的大中学堂。光绪十八年(1892)这里设立求是学堂,后改为求是大学堂、高等学堂,严复曾任该校监督,苏曼殊也曾在这里任教。1912年陈独秀在该校基础上筹办安徽大学。1927年正式建立安徽第一所大学——安徽省立大学。这里还曾兴办安徽第一所高级职业工业学校和第一所医士职业学校。1913年这里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座图书馆。
安庆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元朝末年,南方红巾军将领赵普胜曾在九江、安庆一带大败元军,并攻克安庆城。清咸丰三年(1853)二月,50万太平军在石达开率领下,从武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击毙安徽巡抚蒋文成,攻克安庆。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安庆则成为天京的重要屏障,所以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激烈争夺的军事重镇。英王陈玉成曾说:“安庆得失,关系我之存亡。”故自1859—1861年,太平天国组织过四次英勇的“安庆保卫战”,虽然终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而最后失败,但太平军将领的英勇斗争精神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1902年—1904年,陈独秀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安徽爱国会、岳王会,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5年9月24日,光复会会员、桐城人吴越,为反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五大臣,英勇牺牲。1907年7月6日,光复会骨干徐锡麟利用其安徽省巡警学堂会办并兼巡警局会办的身份,趁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组织巡警学生起义,最后失败,英勇就义。1908年,安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推举炮兵营队官(即连长)熊成基为安庆革命军总司令,组织马炮营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却是民主革命的先声。1912年9月安徽都督革命党人柏文蔚下令销毁从英国商船上缴获的鸦片,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赞扬安徽禁烟“为各省模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安庆是继上海、杭州、南京、济南之后,响应较早,斗争较烈的城市之一。在现代革命史上,安庆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也一直站在斗争的前列。
安庆作为历史名城,保存的文物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古文化遗址18处(其中新石器遗址3处,商周遗址15处),古墓群、古墓葬6处,古城垣2处,明清古建筑27座(其中古建筑群2处),传统古街区3处,革命纪念建筑、革命旧址和史迹27处。位于市区沿江东路的迎江寺和振风塔是安庆的著名建筑。迎江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明代重修,清代多次大修。它是长江沿岸的名刹,气势磅薄,雄峙于大江北岸,向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僧辈出而闻名海外。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塔基直径19.25米,巍然耸立,直冲云霄。关南清真寺,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同治九年(1870)重建。整个建筑群,布局巧妙合理,在建筑风格上别具一格,引起专家的重视。此外,如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熊成基、范传甲二烈士祠、陈独秀故居、陈独秀墓以及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旧址等也很著名。
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