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或同时缺乏两者而引起的贫血。病因: ❶摄入量不足:婴儿单纯用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特别是乳母长期素食,缺少动物性食品,其乳汁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极少;年长儿长期偏食,仅进食植物性食物,均可致维生素B12缺乏。人乳中的叶酸含量一般可供婴儿的生理需要。牛乳及其制品如乳粉、蒸发乳经加热处理后其中所含的叶酸遭到破坏,长期用上述食品喂养婴儿易致叶酸缺乏。羊乳的叶酸含量极低,单纯用羊乳喂养婴儿,更易发生本病。 ❷吸收障碍:长期腹泻、呕吐、胃酸过低、严重的肝脏疾病等均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利用。 ❸需要量增加:早产儿和多胎儿生长发育相对迅速,对上述营养素的需要量也较多。 ❹疾病:严重感染如结核病患儿,可出现叶酸缺乏现象。症状表现: ❶一般表现:虚胖,毛发稀疏发黄,面色苍黄,疲乏无力。 ❷食欲不振,腹泻,舌面光滑。 ❸精神神经症状: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均落后,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如原已会独坐、独站,病后又不会了。此外,出现震颤,一般为唇、舌、口角、面肌,重者四肢甚至全身颤动。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没有上述精神神经症状。预防:维生素B12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如肉类、肝、肾等,而奶、蛋类含量少。乳母应注意饮食营养,多吃些含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叶酸的食物来源,以绿叶植物为主,肝、肾、蛋黄等也含量丰富。应合理的为婴儿添加辅食。及时治疗营养不良、消化紊乱、肝脏疾病等,以预防诱发巨幼细胞性贫血。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肥胖病 ☛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yingyangxing juyou hongxibaoxing pinxue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或同时缺乏两者而引起的贫血。病因: ❶摄入量不足:婴儿单纯用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特别是乳母长期素食,缺乏动物性食品,其乳汁中维生素B12的含量极少;年长儿长期偏食,仅进食植物性食物,均可致维生素B12缺乏。人乳中的叶酸含量一般可供婴儿的生理需要。牛乳及其制品,如乳粉、蒸发乳经加热处理后,其中所含的叶酸遭到破坏。长期用上述食品喂养婴儿易致叶酸缺乏。羊乳的叶酸含量极低,单纯用羊乳喂养婴儿,更易发生本病。 ❷吸收障碍:长期腹泻、呕吐,胃酸过低,严重的肝脏疾病等均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利用。 ❸需要量增加:早产儿和多胎儿生长发育相对迅速,对上述营养素的需要量也较多。 ❹疾病:严重感染,如结核病患儿,可出现叶酸缺乏现象。症状表现: ❶一般表现:虚胖。毛发稀疏、发黄,面色苍黄,疲乏无力。 ❷食欲不振,腹泻,舌面光滑。 ❸精神神经症状: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如原已会独坐、独站,病后又不会了。此外,出现震颤,一般为唇、舌、口角、面肌,重者四肢甚至全身颤动。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没有上述精神神经症状。预防:维生素B12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如肉类、肝、肾等,而奶、蛋类含量少。乳母应注意饮食营养,多吃些含维生素B12丰富的食物。叶酸的食物来源,以绿叶植物为主,肝、肾、蛋黄等也丰富。合理的为婴儿添加辅食。及时治疗营养不良,消化紊乱、肝脏疾病等,以预防诱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肥胖病 ☛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又名大红细胞性贫血,主要病因为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其特点为周围血及骨髓中各期红细胞皆大于正常,粒细胞与血小板均减少。 维生素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本病近年来已较少见,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于农村婴儿中比较多见。 维生素B12代谢 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含有金属元素钴,故又名钴胺素,是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为一种粉红色结晶,可被日光、氧化还原剂所破坏。 维生素B12的吸收可分三个阶段 ❶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与胃底部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为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这种结合很牢固,能防止维生素B12在小肠内被酶破坏或被细菌夺取; ❷在有钙或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附着于回肠远端粘膜绒毛的特殊受体上; ❸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分离后,经主动运转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随即进入血液,与运钴胺(共有三型)结合,转运到骨髓、肝脏及其他组织。 新生儿血浆维生素B12浓度高于母亲血浆浓度。但孕母若缺乏维生素B12则新生儿血浆维生素B12浓度相应减低。正常婴儿初生时肝脏约储存维生素B1220~25μg,若孕母维生素B12缺乏则储存量可低至2~4μg。维生素B12的血浓度: 一岁以内婴儿约为220~720pg/ml,1~10岁为150~1180Pg/ml;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其血浓度低于100pg/ml。 病因和发病原理 多由于 ❶摄入量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而不加辅食,母亲饮食中又缺乏动物食品者; ❷吸收障碍: 如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局限性小肠炎、长期腹泻等; ❸回肠远端维生素B12受体异常; ❹需要量增加:如严重感染、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❺先天性运钴胺Ⅱ缺乏。 细胞内DNA合成过程中,维生素B12起重要作用,5-甲基四氢叶酸变成四氢叶酸,需维生素B12参与,若维生素B12缺乏,则5-甲基四氢叶酸堆积,而可利用的四氢叶酸减少,影响DNA的合成,因此核分裂时间延长(S期和G1期延长),细胞增殖速度减慢,RNA蓄积过多,胞体变大,核浆发育分离,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而形成巨幼细胞。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多于出生半年后发病。婴儿患病于神经系统症状未出现前,常不被家长注意。一般皮肤呈蜡黄色,头发细黄且稀疏,颜面浮肿,常虚胖呈泥膏状。少数病例可有皮肤出血点。肝、脾多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不明显。 神经系统症状与贫血程度不完全平行,有时贫血并不严重而已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发育迟钝,表情呆滞,对周围反应不灵敏,目光呆滞,少哭不笑,条件反射不易形成,甚至无食欲、嗜睡。原来已会笑、会坐、会爬、认人,病后可倒退为不会笑,不会坐、爬,不认识亲人。哭时无泪,无汗。重症患者可有不规则震颤,开始见于手、唇及舌,继则上肢、颜面或头部一起颤动,然后波及全身; 偶见有呼吸辅助肌颤动,难以维持规则呼吸。部分病例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少数病例出现踝阵挛。重症者四肢肌张力增高。 消化系统症状亦较多见,早期可有厌食、恶心或呕吐,大便多稀薄,含有少量粘液。舌面光滑,舌下可见因长期舌颤动与门齿相磨擦所致的溃疡。晚期可出现吮乳及吞咽困难。 家族性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障碍患者,除有大细胞贫血外,尚有持续性蛋白尿,但无其他肾脏病症状,肾功能正常。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红细胞数减少较血红蛋白明显,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94μ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也高于正常,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白细胞多减少,粒细胞核右移,胞体增大。血小板减少,体积亦较大。 (2)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早幼红细胞明显增多,各期红细胞均出现巨幼样改变。核染色质疏松,发育落后于胞浆,包体增大。 (3) 其他: 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血清维生素B12低于100Pg/ml。血清铁及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胃酸量减少,游离酸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一般症状、神经系统的特殊表现和血象特点,结合发病年龄和喂养史等,不难做出诊断。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以便确诊。 须与营养性、内因子缺乏性或由于吸收障碍所致贫血鉴别,可做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即Schilling试验 (参见“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条,169页)。神经系统症状突出者,应与脑发育不全等鉴别,后者出生后即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本病神经系统症状多发生于半岁以后。最后根据维生素B12疗效鉴别。尚须与红、白血病鉴别,后者周围血象有核细胞增多,胎儿血红蛋白 (HbF) 增高,并于治疗反应及预后等方面均与本病有明显区别。 治疗 单纯由于营养缺乏者,维生素B12疗效显著,一般剂量为每周肌肉注射二次,每次100μg,连续注射2~4周,直至血象恢复正常,已能增加辅食为止。若以维生素B12500μg一次肌肉注射,效果亦好,且便于门诊治疗。由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如家族性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不良、先天性内因子缺乏等,用上述剂量治疗好转后,终生需维持治疗,以维生素B12100~500μg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先天性运钴胺Ⅱ缺乏者必须应用大剂量,维生素B121000μg肌肉注射,每周2~3次。 一般用药后第二天网织细胞开始上升,5~7天达高峰,此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迅速上升。但神经系统症状消失较慢。 由于营养缺乏引起的轻症患者,单凭改善饮食即可好转。一般患儿于药物治疗同时,应增加辅食或改用牛奶喂养,对震颤严重不能吞咽者,可采用鼻饲。除极重的病例外,一般不用输血。 预防 应注意母亲营养,如婴儿时期及时添加辅食,则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完全防止。对吸收障碍所致者,应及早检查,早期应用维生素B12治疗。对溶血性贫血患儿应注意供给维生素B12。 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多见于婴幼儿,目前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食物中的叶酸约2/3于小肠上部吸收,吸收后以5-甲基四氢叶酸形式于血中与蛋白结合,经门脉大量储存于肝脏,部分在维生素B12的作用下,变成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小儿每日需要量约为0.1~0.2mg。 病因 ❶摄入不足: 食物中缺少叶酸,多为羊乳或蒸发乳喂养者; ❷ 吸收不良: 如慢性腹泻,小肠切除等; ❸药物影响: 抗叶酸药物如氨甲喋呤的应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皆能影响叶酸的吸收; ❹需要增加: 如严重感染等。 临床表现 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但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血象、骨髓象与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不能区别。 诊断 除依据血象与骨髓象改变外,可测血清叶酸浓度。血叶酸含量新生儿约为24ng/ml,此后逐渐下降,至3~4个月时平均为10ng/ml,6~8个月降至7ng/ml,一岁以后达成人水平约为10ng/ml。如低于3ng/ml即可确诊。 治疗 去除病因,每日口服叶酸5~10mg,最好同时服维生素C,一般维持治疗3~4周。由于叶酸对抗药物引起的严重贫血,可用四氢叶酸每日3~6mg,肌肉注射。 ☚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为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更为明显,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此病在部分农村地区尚不少见。 ☚ 缺铁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00003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