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预防
营养性疾病的预防是通过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措施来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必须通过每日膳食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从而使人体的营养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达到平衡。如这种平衡失调,即膳食供给不能适应人体营养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影响,甚至导致某些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最早遇到的营养性疾病是营养缺乏病。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从食物中所摄入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大大超过了人体营养生理需要,因而容易引起营养过多症,如肥胖病、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糖尿病等。故预防营养性疾病应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多两方面。
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 首先应根据调查对象的生理和劳动情况,计算出膳食中所能供给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量,使其达到营养供给量标准,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同时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间数量的平衡,以有利于它们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人类日常膳食的主要食物包括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类、动物食品类、油脂和调味品等。各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调配合理的膳食必须掌握谷类食物的营养特点,调整它们在膳食中的比例,才能获得最大效应。如轻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供应谷类15kg、薯类3kg、大豆1kg、肉类1kg、蛋品0.5kg、鱼0.5kg、蔬菜15kg、食油250g,则每人每日的平均摄入热能可达9.62MJ(2300kcal),蛋白质70g,其中大豆和动物性蛋白质含量可占总蛋白质的30%(动物性蛋白质占12%),必需氨基酸含量也能满足人体需要。
合理的膳食还应考虑合理的加工与烹调、主副食品种搭配、合理膳食制度和良好的进食环境等。以保证膳食中各种营养素有足够的数量、饭菜有良好的感官性状、机体有旺盛的食欲、便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故对膳食质量的评价,既建立在各类人群生理要求的基础上,又要摆脱不合理滥用营养物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探求合理而平衡的膳食。合理膳食的结构既应满足机体的生理要求,又应避免膳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多而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因此,膳食所提供的营养素,无论是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合适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不可能制订一个单一的膳食模式,而应在继承各民族习惯合理部分的基础上,逐步使膳食构成更加完善。营养素供给可参考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三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所修订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见“人体营养生理需要量”条)。
我国人民膳食的优缺点 根据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热能近10.46MJ(2500kcal)、蛋白质70g、脂肪近50g,动物性食物所供给的热能占总热能的10%,动物性蛋白质约占总蛋白质的10%,脂肪所供给的热能约占总热能的20%,谷类食物所供给的热能约占总热能的70%。美国人从膳食中摄入的营养素过多,对人体健康已表现出一些不良影响,如冠心病、肥胖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1974年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热能为14MJ(3350kcal)、蛋白质101g、脂肪158g、纤维素约4g,动物性食物占总热能的33%,动物性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70%,膳食中脂肪所供给的热能达总热能的42%,谷类食物所供给的热能仅占总热能的19%,和我国人民的膳食情况迥然不同。日本人的膳食经过战后演变,则界于中、美两国人民之间。1980年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热能8.72MJ(2084kcal)、蛋白质78g、脂肪52g,动物性食物供给的热能占总热能的18%,动物性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50%,脂肪供给的热能占总热能的22%,谷类食物所供给的热能占总热能的48%。看来美国人的膳食是不好的,日本人的膳食比较合理,因日本人患冠心病、肥胖病和糖尿病较美国人少,且6、12和15岁儿童的身高在战后的1948年比战前的1939年分别降低了1.0、2.8和5.4cm,但在1970年则比1948年分别增高了6.4、12.1和13.6cm。
我国膳食营养的特点是谷类食物摄入量过多,所供给的热能占膳食总热能的比例过大,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偏低,因而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质量的比例只有10%,若加上豆类蛋白质,也只能达到20%。我国膳食中脂肪所供给热能占总热能的比例虽与日本相近,但我国人民油脂摄入量很低,平均每人每日不及20g,膳食中脂肪多来自谷类,因而谷类的摄入量就得增多,才能满足人体热能的需要。所以也应该增加油脂的摄入量,尤其是植物油的摄入量。
预防营养性疾病的措施 根据我国膳食的优缺点来改进我国膳食组成的主要目标应该是: 适当降低谷类食物摄入量并适当提高豆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比重,特别是大豆,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其他营养素也比较全面,又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所以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可弥补我国一般膳食组成存在的缺陷。当提高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时,应该注意不要发生另一种不合理的偏向,如目前美国等国家膳食中动物性食物含量过多,谷类和蔬菜等植物性食物含量太少,致使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过高,膳食纤维素摄入量不足。为此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来达到预防营养性疾病的目的。
(1) 安排好农牧渔业和食品工业生产计划,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来增产粮食和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蔬菜水果的种植。我国有广阔的天然草原,可以发展牛、羊和兔等草食动物,一般地区也可发展养猪、养鸡和养鸭。我国渔业资源极丰富,海岸线长,江河湖泊面积广,发展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有极大潜力。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是增加膳食动物蛋白质和改善我国人民膳食构成极为重要的一个措施。
(2) 提高食物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在胃肠道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消化道功能状态、食物组织结构与组成成分以及机体的代谢和调节等。膳食中纤维素含量过多时,食物的热能、脂肪和蛋白质被利用程度也降低。纤维素还可影响无机盐在肠道的吸收,但是人类必须从膳食中摄入一定数量的纤维素,才能满足合理营养生理的要求。谷类和豆类食物含有较多的植酸盐,它也可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如可与二价和三价金属离子 (Zn++、Ca++、Mg++、Fe++、Fe+++)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以致影响这些金属的吸收利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单宁,如高粱、大麦、茶叶、咖啡、可可、橡子和椰子等,它对某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不利影响,尤其是高粱,含有大量单宁,应适当提高加工碾磨程度予以去除。谷类食物中的植酸盐也同样可用适当提高碾磨度的方法来降低其含量。此外应利用植物蛋白质间的互补作用来提高其营养价值,如高粱、玉米、小米和大豆按一定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单独食用可提高许多。
(3) 开发某些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 在食品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某些营养素容易受到损失和破坏,此时可加入相应的营养素使其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有时是为了使某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更为完善,可向其中添加某些营养素,或者为了使食用者能摄入较多某些营养素,可向一种或几种食物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那些营养素,所加入的种类和数量可按实际的需要而定。进行食物营养强化时,一般多限于维生素、无机盐或氨基酸等一些需要量较小而又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作为载体的食物应该是群众经常食用的食物,如米、面、油、盐等。食物营养强化是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目的要明确、工艺措施要合适、供销系统要保证、营养素含量要定期检测,更要注意实际效果。
(4) 加强营养知识普及和营养监测工作: 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普及营养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只有人人都受到营养知识的教育,才能把营养学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到生产中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农牧渔业和食品工业的生产发展规划。营养教育应从小学生开始,然后普及到成人,可采取科教电影、电视、电台广播、画报、小册子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此外,由营养卫生机构定期对各人群进行营养状况监测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因国家可根据监测所得资料修改原有的生产发展规划,必要时可采取临时有效措施来控制某些营养性疾病的蔓延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