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水肿
营养性水肿是由于营养不足所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其病因可以是原发的或继发的。原发的主要是因严重灾荒或战争等原因所造成的摄食不足或饥饿,前者称饥饿性水肿,后者称战争性水肿。继发的营养不足主要见于:
❶神经性厌食、严重传染病的食欲不振、胃肠道疾患 (食管狭窄等)、口腔疾患(口腔炎、肿瘤等)、妊娠呕吐、精神病等造成的摄食不足。
❷消化液不足(胃切除、无酸症等)、肠道运动亢进(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等)、吸收面积减少(肠切除、肠吻合等)等造成消化吸收障碍。
❸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血浆蛋白由胃肠道粘膜进入胃肠管腔内,并被蛋白水解酶所分解),大面积烧伤的渗出、急慢性出血等造成蛋白过多丢失。
水肿的分布从疏松处开始,以后扩展到全身。皮下水肿以低垂部为明显,立位时下肢水肿较显著,可能因皮下组织萎缩,致组织空隙增大,液体易从高处流向低处,而呈坠积现象。
传统上认为营养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是低蛋白血症,饥饿或营养不足使机体消耗自身的细胞蛋白质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浆蛋白因而减少。但是,实验资料表明,持续6个月营养不足,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但血浆蛋白无明显下降,提示低蛋白血症不是引起营养性水肿的唯一成因。目前认为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本来由储备脂肪和肌肉所占据的空间,由于消耗而留下空隙,被液体所代替。这种液体在低垂部下坠就表现为水肿。实验证明,在半饥饿期间,细胞外容量与细胞容量的比值增大。当立位时,下肢组织液生成增多,血容量因而减少。循环血量减少激发“容量调节系统”,引起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肾脏排钠排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因而增多,由于组织间压力很低和空间增大,液体更易积聚并由高处流向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