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舞蹈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舞蹈。分为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时期3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广阔农村不断发展,有些民间舞艺人流入城市,增强了舞蹈的表演性,促进了技艺的提高,宫廷舞蹈日渐衰落,戏曲舞蹈得到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后,舞蹈发展变化很大,突出表现有3点:❶舞蹈在革命斗争生活中得到发展; ❷传入了许多外国舞蹈; ❸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家和舞蹈表演团体,20世纪40年代,新舞蹈的创始人吴晓邦、戴爱莲多次在重庆、桂林等地舞台上演出他们创编的舞蹈新作品,标志着中国舞蹈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舞台艺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舞蹈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建立了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等50余个歌舞团体,1955~1995年全国歌舞团体多达300余个,创作的舞蹈、舞剧、歌舞新作品约2万多部,仅1980年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第1届舞蹈(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就有从1000余个舞蹈中选拔出206个舞蹈参赛,其中《再见吧!妈妈》等6个舞蹈获1等奖。其他100多个分获2、3等奖和鼓励奖。同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加的55个少数民族及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演出有21台晚会,有140多个舞蹈新作品参演。中国舞蹈理论队伍发展壮大。1958年创办《舞蹈》双月刊,1980年创办舞蹈理论季刊《舞蹈论丛》及《舞蹈艺术》后,各省、市相继创办了《舞蹈研究》等20余种舞蹈刊物,1989年编纂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90~2000年相继编纂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30余册,1949~2000年出版的各种舞蹈书籍3万册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