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文化大革命”的恶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文化大革命”的恶果

(一)“文化大革命”的恶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农村开展的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政治边防、“一打三反”等政治运动,造成严重恶果主要是:
1.无政府主义泛滥。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8年8月省革委会成立之前,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对农业生产影响之一是农用物资大大减少。1968年全省化肥、农药分别比上年减少65%、75%,其他农用物资也减少很多。机耕面积比上年减少90%。1968年全省粮食总产比上年减产7.4%,烤烟生产比上年减产28.9%,其他经济作物普遍减产。1968年以后,各级革委会相继成立,农村基层组织陆续恢复活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相对地加强了,农用物资的供应有所改善,基本上扭转了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大幅度减产的局面。
2.划线站队。在划线站队进行的两年多时间,大批基层干部以“站错队”等各种罪名被批斗,撤换,甚至有的被打伤致死、致残。划线站队中,全省冤假错案1.5万余件,迫害致死1.7万余人,打伤致残6.1万余人,受株连的人更多,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农村。
3.并社并队,扩大人民公社规模。全盘否定1962年全省实行两级制小公社(公社、生产队)的调整,一律恢复三级制(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体制。据1970年统计:全省有公社1 254个,较调整前的1966年减少31.6%,大队减少2.7%,生产队117 743个,减少30%。
4.边疆第二次人民公社化。边疆民族地区于1958年和内地同时一度实现了公社化,经过1961、1962年调整,全部改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设区建乡。这是有别于内地的一个显著特点。“文化大革命”中又一次否定符合边疆实际的调整。1969年4~7月,边疆26个县全部第二次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公社化过程中,生产资料折价普遍偏低,如耕牛按低于市价50%折价归社,有的折价款一文未付。有的又搞并寨并队,对生产力造成又一次严重破坏。边疆再一次出现大量边民外迁,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
5.搞大批判,限制多种经营。在多年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制度被作为“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在斗、批、改中,批“三自一包”(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 “工分挂帅”、“大社化小社”、“超产三三制”(指生产队增产部分1/3卖给国家,1/3作为生产队储备,1/3分给社员), “边疆特殊”等。提倡大寨的管理经验,收社员的自留地,限制社员家庭副业。少数地方出现任意没收地主、富农家庭的粮食、财物、房屋,搞所谓“二次土改”,一度引起混乱,搞得人心惶惶。
6.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1970年,在全省农业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农业全面大跃进的口号。一年之内小春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40%左右,提高到170%,坝区要达到190%以上,不仅硬性下达小春种植面积,而且硬性规定小麦面积在小春种植面积中的比例,完不成任务就进行批斗。一些地方不仅小春作物收获少,而且影响了大春栽种节令,造成减产。片面推行“以粮为纲”,盲目地在几个高原湖泊大搞“围海造田”。仅滇池“围海造田”办农场共投工2400万个,耗资1 300万元,造田420公顷,不仅是农场办不好,年年吃财政补贴,更严重的是缩小了滇池水面,影响春城的生态环境。

☚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公社与“农业学大寨”运动   (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分配问题的指示 ☛
000003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