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五保”是指农村中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群众,由农业合作社集体给予“保吃、保穿、保烧(生活用烧柴)、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的简称,这类户称为“五保户”,他们绝大部分是鳏寡孤独的老人,还有少数丧失父母又无直系亲属领养的儿童、少年(称为孤儿)。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烧柴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随后,《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也规定:“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社员,应统一筹划,指定生产队或生产小组在生产上给以适当安排,使他们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生活上给以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
山东省认真贯彻执行了《示范章程》和《纲要》精神,各地都从1956年开始对五保户实行五保供给制,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对孤儿实行保教)一整套完整的五保制度。五保户的生活供给标准是相当于或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五保费用从社、队提取的公益金中支付。对于穷社穷队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单位,集体负担有困难的,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或救灾款中给予必要的补助。

☚ 一、“五保”制度的建立   (二)人民公社时期“五保”供养办法 ☛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一)“五保”制度的形成

“五保”是指农村中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鳏、寡、孤、独群众,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给予“保吃、保穿、保烧(生活用烧柴)、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的简称。鳏、寡、孤、独、残户为“五保户”。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农村鳏、寡、孤、独、残人员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他们或靠亲友邻居施舍过日子,或乞讨度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尤其是孤残老人的疾苦。省委、省政府多次发放救济款,保证了农村孤、老、残、寡人员的生活。1951年,在土改中,都给孤老残疾人分了土地,并组织农民帮助代耕代种,收入归孤老残疾人,保证了他们的生活。
依据1954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废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安排,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的精神,银川、固原专署和吴忠回族自治州开始对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并逐步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五保制度。五保费用从社队提取的公益金中支付,穷社穷队和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社队,集体负担有困难的,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或救灾款中给予必要的补助。据统计,陶乐、中卫、中宁等16个县,五保人员7 169户,17 795人,基本实行了“五保”或“半五保”。中宁县规定全“五保户”年生活费最高90元,最低72元; “半五保户”最高62元,最低36元。实物供给年口粮180公斤,零用钱年人均12元,年烧煤每人1 200公斤,并两年供一套棉衣,一年一套单衣。

☚ 一、“五保”制度的建立   (二)人民公社时期 ☛
000288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