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金融研究的基本脉络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百年,人类文化、科学技术获得迅猛的发展。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伴随着经济现代化、全球化、金融化的历史进程,作为经济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金融理论部分,发展最为迅速。如果说,20世纪初在金融理论中还是古典经济学占统治地位,从30年代始,则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为主导内容的金融理论跃入发展的阶段。近二三十年,与这样的发展取向相并行,以微观经济理论为支撑的论证金融市场和微观主体投资和筹资行为的金融理论迅速开拓。如果对于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论证的金融理论称之为宏观金融理论的话,那么,或许也可以把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金融理论称为微观金融理论。
在20世纪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凯恩斯主义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规范的货币制度、支付清算制度、中央银行体制及相当成熟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伴随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已有巨大的规模,在争夺世界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中,作为主导手段的资本输出曾是世纪初经济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的关注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理论研究已经在货币作用、货币需求、货币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上不断推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30年代,在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世界性长期萧条的背景下,客观呼唤着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新的跃进。
凯恩斯理论的出现被称为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从金融角度看,其意义主要在于将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分析相结合,为国家运用金融手段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不管以后几十年西方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难题,不管经济学界中相继出现的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怎样非难凯恩斯主义,可以说,在紧密联系经济运行实践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而导致思想不断撞击的进程中,现代经济学的繁荣盖发端于凯恩斯的学说。
凯恩斯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着眼点是以收入支出分析为基本脉络的总量分析,其主要贡献是在宏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理论方面。当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实践带来了三十年左右的经济繁荣但相继出现通货膨胀及滞胀等问题之后,各种对立的学说也是围绕宏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这个核心与凯恩斯主义进行论争的。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宏观金融理论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但从80年代以后,随着滞胀现象的消失及经济全球化、金融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学界和金融实务界开始更多地关注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等问题,融资理论、投资分析、期权定价理论等微观金融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宏观金融理论的论争中,不管各学术派别在政策干预问题上抱何种态度,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总是要牵涉到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工具变量的关系问题。但在微观金融理论研究中,经济学家则更重视市场参数,微观主体的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以及金融商品的成本、风险、价格、收益等微观经济范畴。微观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宏观金融理论与微观金融理论逐步融合的必然趋势,使得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中更加倍受重视。
在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里,还有一个包括许多国家的世界计划经济大舞台与市场经济并存。以原苏联的经济模式为代表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实验,商品、货币范畴必将消亡是其基本理论根据的一个重要方面。环绕“货币消亡”命题的争论,从19世纪一直绵延到20世纪。对此,马克思在上19世纪曾做过十分致密严谨的理论论证,并强调“消亡”并不是人为地取消而应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把理论付诸实践时,并没有遵循这样的思想,而是依靠政权的强力,抑制、限制、压制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金融在经济生活中退居极其次要的地位。科学求实地总结这一段的金融理论和做法以及它所依据的政治经济理论和做法,无疑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将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刚刚从这种体制下走出来不久的国家来说,要剖析现实中的诸多矛盾及寻求解决之路,也同样需要有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