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4—1980年的消费结构
这段时期内,广西农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有如下特点:
(1)高度物质型的消费支出。1954年广西农民生活消费构成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只占2.9%,到了1980年该比重仍未能突破3%。这种高度物质型的消费结构,深刻地反映了广西农民的生活长期处于全力争取吃饱穿暖的状态,而精神方面的消费(文化生活服务支出)还无暇顾及。
(2)食品支出比重下降,衣着用品、用房、燃料支出比重上升,但变化缓慢。按生活消费品支出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1954年的消费结构序列为:吃、穿、住、用、烧。到了1964年,消费结构序列则变化为:吃、烧、用、穿、住,该序列一直持续到1979年。在这段时期里,广西农民无力顾及住房条件以及穿着质量,只能全力解决温饱以及维持日常家用,穿、住只能放在末位了。到1980年该序列变化为:吃、用、穿、烧、住。
穿着又重新得到农民的重视。在这近30年时间里,食品支出下降16.64个百分点,衣着支出上升0.8个百分点,用品支出上升7.01个百分点,住房支出上升3.18个百分点,燃料支出上升6.45个百分点。
(3) 主食支出比重下降,副食支出比重上升。1955年农民食品内部结构中,主食支出所占比重为73.38%,副食支出所占比重为19.83%,到1980年,主食支出所占比重下降为53.62%,副食支所占比重上升为42.48%,主食消费支出仍占大头。在这26年间,主食支出比重下降了19.76个百分点,副食支出上升了22.65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的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逐步改善,但是由于长期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致使粮食的人均消费量逐年增多,由1955年的245公斤增加到1980年的256公斤。这种以力争吃饱为主要特征的食品结构一直延续到1983年还没有改变,表明这26年间农民生活改善的步子迈得不快。
(4)衣着以棉布为主。改革开放前,广西农民的衣着消费一直以追求穿暖为主要目的,无论在款式上,或是在色调上都是比较单一的,直至1980年购买的布料中还是以土棉布为主,土棉布购买量占1980年所有布匹购买量的84.84%,化纤布占14.97%,绸缎和呢绒分别只占0.1%。
(5)住房以土房、砖木结构为主,家庭摆设简单,中、高档耐用物品相当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商品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的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改善住房只能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1980年以前,农民建房有如下的特点:
❶建房户数不多,平均每年每百户农户中只有2—3户农民建房;
❷建房材料都是土砖或泥土,至1980年调查户中没有1户建房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屋里地面也多为泥地。屋里家俱摆设也极其简陋。每百户农民只拥有自行车8辆、缝纫机3架、收音机2台、手表4只,电视机、录音机、电扇等还没有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