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两西”建设的历史背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两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 “两西”建设的历史背景前已述及,河西地区由于它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和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就是历代统治者重点开发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至“两西”建设之前,为了解决甘肃的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短缺问题,已先后进行了4次重点开发和建设。中部干旱地区简称陇中,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历史上就是十分贫困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由南方调到甘肃,看到这里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遍地,十室九空,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辖境苦瘠甲于天下”,请求清政府豁免陇中一带的田赋徭役,赈灾济民。从此,“陇中苦,甲天下”的评语就成为中部干旱地区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关心这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改变干旱多灾的自然条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过去依赖土地面积大,“收一年、吃三年”的优势丧失殆尽,因此,农民生活依然很困难。1972年定西一带又发生大旱,当时的中共甘肃省委负责人宋平同志把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状况拍的照片送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当看到定西农村人缺粮、畜缺草、人畜缺水,有的地方大姑娘衣不遮体,不能出门的情况时,周恩来总理心情十分沉重地流下了眼泪。他在1973年5月31日晚向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领导同志说:“要关心群众生活,要解救定西人民的疾苦。听了西北的反映,越想越难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了20多年,定西人民还这样困难,我们政府有责任,我有责任。政府眼睛要看到西北,西北自然灾害特别多,尤其干旱多,对西北要大力帮助。”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家有关部门要派人下去,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同时要扶持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这次会议后,国务院很快组织了8个部委的工作组,由部长级领导带队,深入到中部干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察看人民群众的疾苦,并发放大量救济粮、救济款,人民解放军也支援了大批军衣、棉被等赈济灾区。当时定西地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吃的救济粮,穿的黄军装”,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此后,甘肃省从财力、物力上尽可能支持中部干旱地区的农业建设。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省委领导首先想到的是中部干旱地区人民的困难,由宋平同志主持,中共甘肃省委于1978年在定西召开了常委扩大会议,制定了中部干旱地区8年建设规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些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并派省委中部地区工作组常驻定西抓实施。但终因省上的财力有限,加之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中部干旱地区的困难并没有多大缓解。1982年中部干旱地区又出现了连续5个月的大旱,致使树草枯死,人畜断水,仅定西地区就有120万人靠汽车拉水吃。在一些严重干旱地区,一看到拉水的车来了,牛羊、飞鸟都紧追不放,一齐围住汽车与人争水喝。这一年政府虽然花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搞救济,但还是发生了五六万人扒火车外出逃荒的情况,使陇海铁路运输一度受阻,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 ☚ 二、“两西”建设的方针、任务和成就 (二) “两西”建设方针和任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