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1949—1978年的消费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1949—1978年的消费结构

(一)1949—1978年的消费结构

这个时期广东农民的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变化有以下特点:
1. 物质性消费支出比重大,维持时间长。1949年,广东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所占比重高达98.7%,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只占1. 3%。到1978年,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为3.3%,29年间只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生活消费品支出比重仍占96.7%。这种高度物质型的消费结构,深刻地反映出广东农民的生活长期处于全力争取温饱的状态,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消费水平低。
2. 食品、燃料支出比重下降,衣着、住房、用品支出比重上升。按生活消费品各项支出所占比重由大至小排列,1949年的消费结构序列是吃、烧、穿、用、住,到1956年仍然是这个排序;1974年改变为吃、烧、穿、住、用,住和用发生了位移,但仍居于次要的位置。这说明新中国成立25年来,农民一直力争吃饱求生存,其他无力顾及,就是穿也摆不上第二位。到1978年,消费结构序列改变为吃、穿、烧、用、住,穿跃升到烧的前面,开始受到农民的重视,但住和用的支出仍居于次要位置,这反映出农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缓慢。29年间,食品和燃料支出分别下降了11. 7个和1.5个百分点;衣着、住房和用品支出分别上升了3. 2个、5.0个和3.0个百分点。
3. 主食支出比重大,下降速度慢。1949年农民食品内部结构中,主食支出占48%,副食支出占21. 7%; 1978年主食支出所占比重下降为33.3%,副食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为27.9%,主食支出仍占大头。29年间,主食支出的比重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副食支出上升了7. 5个百分点。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目标在于解决吃饱,所以人均消费粮食是逐年增加的,由1949年的225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295. 50公斤。在粮食消费量中,稻谷占80.0%,其他粮食占20.0%,29年间除个别年度略有波动外,一直保持着这个比例,例如:1949年消费的粮食中稻谷占80. 9%,1957年占80. 8%,1978年占79.4%。这种以力争吃饱为主要特征的食物消费结构,一直延至1978年还没有改变过来,这表明29年来农民生活改善的步子迈得不快。
4. 衣着以棉布为主,款式、色调单一。改革开放前,广东农民的衣着消费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衣着支出基本是购买衣服支出,鞋袜等其他衣着支出比重小;二是购买衣服主要以棉布为主,在每年的布料购买量中,棉布均占94.0%以上。1978年人均购买布料4. 16米,棉布的比重占94. 2%,化纤布等占5.8%。
5. 建房以泥砖为主,家庭摆设简单。增加住房面积,改善居住条件,是农民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希望更为迫切,由于收入低,农民节衣缩食,逐步修建一些房子。1978年以前,农村建房有两个特点:一是新建房屋户数不多,一个有百户人家的村庄,每年一般只有1至2户农民新建房屋;二是新建房屋质量差,50年代和60年代建的普遍是土(泥砖)木结构的房子,泥砖一般是在亲友的帮助下自制的,在一些落后的山区农村,屋内也是泥地,摆设相当简单,一般只有几件木制家具。进入70年代,新建房屋的农民有所增多,房屋质量也有所提高,较为普遍的是建泥砖火砖混建的房子,有的前间是火砖后间是泥砖,有的建的是“青砖照面”式的房屋,即房子的前幅墙是用火砖建的,两侧及后幅墙是用泥砖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极少。屋内木制家具有所增多,购置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的农户有所增加,在当时 一个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的家庭是让人羡慕的。

☚ 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二)1979—1992年的消费结构 ☛
000123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