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两户一体”和专业村的涌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两户一体”和专业村的涌现

(一)“两户一体”和专业村的涌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使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当时, 绝大多数的承包经营户, 都以粮食生产为主。在此前提下, 各户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特长, 发展了粮食以外的多种经营, 一些户突出一业兼顾其他, 这就出现了重点户和专业户, 简称“两户”。开始时, “两户”并无明确的划分标准。大体上, 某一专业收入已占一定比重的, 称为 “重点户”, 专业经营规模较大、收入占有较大比重的, 称为 “专业户”。改革后出现的“两户”, 已经不是合作化前的单干农民或公社时期的集体农民随便地搞一点家庭副业。它是农村社会分工在家庭经营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模式。据统计, 1981年全省的“两户”有10万户,占总农户的 1.9%; 1982年增加到38.9万户, 占7.6%。到1983年, 又发展到55.3万户, 占10%;“两户” 中, 专业户占14%, 重点户占86%。可见,当时的专业化水平, 还是比较低的。按从事的专业划分: 种植业和林业 “两户” 占36%, 养殖业占33%,加工业占10%, 服务业占6%, 其他占15%。“两户”的产生和发展, 是农民在初步解决温饱之后, 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治穷致富的需要, 而少数先行者的带头示范作用, 则是直接的诱因。在“两户”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统称为“两户一体”。这种经济联合组织, 主要从事非农产业, 也有少数搞农业的, 是农村新出现的一种经济组织和经营形式。但在当时, 主要还是大家族内部或亲朋好友之间的联合, 仍带有浓厚的血缘和姻缘关系。据统计, 1983年全省有各种类型的经济联合体1.57万个, 1984年发展到2.31万个,从业人员10.49万人。在经济联合体发展中, 汉中地区的南郑、洋县、勉县、西乡和其他一些地方, 利用这种形式开展扶贫, 曾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促进 “两户一体” 的健康发展, 省委、省政府于1983年12月批转了 《关于陕西省 “两户一体”发展情况和意见的报告》, 指出: 对“两户一体”一要支持、二要发展、三要引导, 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和限制的做法。1984年8月, 省委、省政府进一步颁发了 《关于保护农村专业户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 对违反“规定”侵害专业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要及时查处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在各级党政的支持和帮助下, 1984年底, 全省的“两户” 发展到80.39万户, 占总农户的15.3%。
然而, 当时的许多专业户特别是重点户, 专业化水平不高, 生产经营不稳定, 有的基本上还是“小而全” 的家庭副业。从1985年起, 国家统计部门按规定的标准, 只对专业户进行统计而不再包括重点户。当年, 全省有专业户17.7万户, 占总农户的3.2%,户数比1984年增加90%。专业户总数中, 第一产业占32.4%。同1984年比较, 增加数量最多的是工业专业户, 增加了1.9万户; 其次是商饮服务业, 增加1.5万户; 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渔业, 增长3.5倍。专业户全年专业收入8.2亿元, 增长1.7倍; 户均专业收入4 652元, 增长44.3%; 人均来自专业经营的纯收入501.4元, 而当年全省农民人均全部纯收入才295.3元。
专业户的发展, 大大促进了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的商品生产。1986年的专业户仍稳定在17.9万户, 其中有1.89万户雇请帮工学徒8.4万人, 这些雇工经营户中, 雇工8人以上的有2579户, 占专业户总数的1.4%, 受雇的4.05万人,平均每户雇工15.7人。这就是农村私营经济的萌芽。这种私营经济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它虽然有剥削剩余劳动的性质, 但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不是凡雇工多的都是私营经济。例如, 养鸡专业户王承恩, 季节性地雇请帮工徒弟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这些受雇者, 不少是自愿来学习饲养和孵化技术的, 回去后不少都成了养鸡专业户。类似的情况, 各地和其它行业都有。
至于经济联合体, 由于可以避免单家独户的某些弱点, 又具有集资容易、决策及时、经营灵活等优点, 因而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组织比较松散, 管理不严, 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风险缺乏预测和对策, 多数没有正式的协议、合同和成文的规章制度, 因而内部经常出现裂痕。这样, 虽然不断有新的联合体诞生, 又不断有老的联合体散伙。如有“火补大王”之称的岐山县农民王文会, 从火补车辆轮胎专业户起步, 又联合几户组成火补联合体。后来他们的业务发展到新疆的许多地方, 几乎占领了新疆的火补市场。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 外部议论纷纷, 最后不了了之。据1985年底统计, 全省农村共有经济联合体10 075个, 较上年减少309个, 但从业人员却上升到13.6万人, 增长29.5%。联合体中, 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占96.3%。到1986年, 联合体又减少到9 305个, 从业人员减少到10.8万人;平均每个联合体11.6人, 拥有固定资产1.45万元,总收入3.9万元, 纯收入1.3万元。联合体中, 一般是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位一体”,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雇工。后来, 陕西再未对专业户和联合体进行专门的统计和考察, 其中相当多数的非农产业专业户, 已被列入乡镇企业系列中的 “户办企业”; 非农产业的联合体, 基本上也已划入乡镇企业系列的“联户企业”。但直到今天, 农村第一产业的专业户和联合体, 仍在发展并不断提高。
伴随着专业户和联合体这类专业化经营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相对集中地从事某种产业 (产品) 生产的专业村乃至专业乡也相继涌现。全省较早出现的有领导支持专业村发展的是乾县。1983年,乾县的专业户就发展到占总户数的27.3%。在此基础上, 全县出现了121个专业村, 占自然村总数的14.6%, 其中种植业专业村41个, 养殖业17个, 加工业59个, 运输业和建筑业各2个。此后, 全省各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地涌现出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专业乡和专业村, 为整个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几乎同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同时进行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放开城乡集市贸易, 建设集贸市场。“两户一体”和专业村的出现和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农户有了经营自主权, 另一方面则因为有了自由交换的集贸市场,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例如,名噪一时的乾县城关化纤布和成衣市场以及周至县哑柏镇的刺绣品市场等, 就是同这方面的生产(加工) 和经销专业户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还在1983年, 周至县从事刺绣生产 (不含经销) 的专业户就有1.2万多户、1.8万余人。哑柏刺绣品市场逢集之日, 上市摊位2 500多个, 参与交易者二三万人。这个镇的槐花村713户,就有560多户搞刺绣, 另有210多个农民搞推销。周至、乾县这两个专业市场, 当时还辐射到甘、宁、青、川等省区, 影响不小。类似的典型,各地都陆续出现。高陵县是著名的蛋鸡专业县。该县还有一个全省最大的皮革集散地——老屈庄。这个仅有125户的自然村, 几乎户户收购加工销售各种家畜和小动物的皮革, 1993年吞吐皮革162万张, 有的还出口换汇。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比较效益等原因,专业经营和专业市场的数量和布局也会有所变化, 一些行业会萎缩或淘汰, 一些行业会新生或发展。例如,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些奶牛专业村, 有的已逐渐消失; 乾县的化纤布市场, 也已明显萎缩。但象留坝县的食用菌、甘泉县的红小豆等等, 就活跃着一大批专业户, 发育为相当可观的专业市场。至于渭北、陕北的苹果、红枣市场, 则更是客商云集, 辐射到全国的许多省市。

☚ 三、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二)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
000275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