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粮油期货交易市场
1987年起,经济理论界、政府部门和实际工作者开始探索分散价格风险、稳定供求关系的方式和途径,从理论上研究探讨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途径,论述建立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从总体上设计试办期货市场的方案。1990年10月,按照国务院首先集中、规范现货交易,发展远期合约,逐步向期货过渡的方针,上海进行充分的酝酿和筹备。1991年11月起,国内贸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国家级粮油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粮交所”),于1993年6月30日试营业。“上海粮交所”设立管理委员会,实施对交易所的管理和监督。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理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交易所的代表和会员大会选举的会员代表组成。总裁是法定代表人,主持日常工作,并设立交易、交割、结算、工程、信息、研究、人事部和办公室等机构。
“上海粮交所”直接从期货起步,首批推出上市的有粳米、籼米、大豆、玉米、红小麦、白小麦、大豆油、菜籽油8个品种的期货合约。实行交易会员制,集中公开竞价制,涨跌停板制,保证金制,统一结算制等一系列符合国际期货交易通行规则的规章制度,并设立定点仓库,为实物交割提供服务。交易所采用电脑进行交易和结算运作,即时行情在交易大厅内电子显示屏公布, 并通过卫星、无线、可视图文等途径传输至各会员的营业场所, 同时向国内外发布。综合行情、统计数据等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告。交易大厅拥有80个席位。至1991年底有会员51家, 覆盖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销区。交易过程中, 坚持 “公开、公正、公平” 的原则, 依照 《上海粮交所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组织并监管交易运作, 严格规范交易行为, 严密控制交易风险, 保障交易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行, 交易规模稳步扩大。至1993年12月31日, 共计78个交易日,累计交易期货合约629.57万手 (计3 130.01万吨,542.01亿元); 平均日交易量为8.07万手, 约合40万吨; 最高日交易量为27.87万手, 约合140万吨;实际发生商品交割数量为31 836吨, 平均交割率约1%。并且初步显露期货市场发现未来价格和分散转移风险的功能。
1994年初起, “上海粮交所”进一步加强粮油期货市场规范化基础建设。向会员单位发出加强经纪业务管理的规定, 以及分别审议、通过和批准了 《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章程(修正案)》、《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业务规则》、《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会员管理方法》、《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处罚办法》和 《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仲裁规则》。并且在坚持对交易全过程进行风险监控和每日结算, 保证金以实有资金足额到位等有效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察和实时交易过程的跟踪监视。在防止垄断方面,实行了分阶段确定持仓数额和会员、客户双重限仓制度, 使市场风险较为及时地得到预警防范和有效控制。先后培训经纪人1 500余人次, 进行期货常识、法制及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以及举办专题讲座和理论与实务研讨, 为粮油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人才。是年, 对已有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扩充改造, 将交易大厅的无盘工作站更新为微型计算机。行情传输网络与德励财经咨询有限公司、路透社的国际信息卫星传输系统、香港霸才公司、中国通讯卫星公司等十余家通讯信息公司联网, 交流信息。还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卫星小站, 扩大辐射面。同时根据交易品种的特点和储运条件, 在上海周边地区增设了若干交割仓库, 交易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市场规模有较大发展, 交易活跃。1994年, 共计180个交易日, 累计交易量为4 755.65万手 (计23 777.94万吨, 5 308.69亿元); 平均日交易量为26.42万手 (计132.10万吨, 29.49亿元), 比上年日均交易量增加227.39%; 最高日交易量为81.56万手 (计407.80万吨, 88.68亿元), 比上年最高日交易量增加了192.64%; 实际发生实货交割数量为30.75万吨, 平均交割率稳定在1%。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大的品种是粳米、大豆等, 上市交易的期货价格与相应的现货价格走势基本趋同。市场流动性增强, 套期保值业务有所增加, 期货市场应有的积极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上海粮交所”试点农产品期货交易的良好运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1995年起,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 把风险监控作为期货市场管理的核心, 进一步完善交易所章程和规则等制度。同时健全头寸限制、保证金制度和交割规程等风险监控系统,加强对交易全过程的同步监视, 并制定了风险预警防范方案, 实行电脑控制风险自动化。坚持标准, 扩大会员队伍, 发展到120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改造, 交易结算系统运作更为安全、快捷。粮交所行情传输网络, 通过卫星、DDN、X.25、图文电视等通讯手段, 进行交易实时行情和国内外财经信息同步双向传输。开通了异地同步下单交易系统, 方便了客户入市交易, 扩大了粮油期货信息在国内外的辐射面。1995年, 全市共计243个交易日, 上市交易的有籼米、大豆、红小麦、啤酒大麦等8个品种, 累计交易量为1 350.42万手(计6 752.09万吨, 1 740.16亿元); 平均日交易量为55 570手 (计27.79万吨,7.16亿元); 最高日交易量为310 560手 (计155.28万吨,43.51亿元); 实际发生实货交割数量为38.41万吨, 平均交割率约为1%。交易量比重较大的品种有大豆、红小麦等, 其中大豆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76.21%。
1996年12月, 上海粮交所从浦西迁入浦东新区,成为上海首家进驻浦东的期货交易所。交易所新楼智能化布线, 设有1 2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 建有卫星通讯工作主站和数据双向广播系统。同时, 增设了定点交割仓库, 为交易者提供方便。是年, 全国期货市场继续加强整顿和监管, 上海粮交所进一步加强市场规范化建设, 努力巩固市场基础和保持市场稳定。通过努力, 全年交易量672.68万手 (计3 363.39万吨,867.20亿元); 平均日交易量2.72万手 (计13.62万吨,3.51亿元); 最高日交易量为25.86万手 (计129.33万吨, 31.61亿元);实际发生实货交割量为34.42万吨,平均交割率为1.79%。合理的实货交割率既保证了市场的正常流动性, 又促进了套期保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