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日的一次讲话中谈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 “第一,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 第二,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三,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第四,要有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8页)这里,邓小平把告诫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可见这个问题是何等重要。
江泽民把新时期的创业精神概括为64个字,这就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其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极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精心创业的伟大精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中,一部分领导干部滋长了一种铺张浪费、大手大脚、不注意勤俭节约的不良风气。突出表现在,生产建设中乱铺摊子,滥上项目,重复建设,缺乏精打细算的精神; 在生活作风上,有的工作飘浮,不深入群众,有的图形式、讲排场、摆阔气,公款消费,挥霍无度,在工作中,有的只顾个人或小团体眼前利益,不顾大局,不顾国家政策和长远建设,乱发奖金,乱提工资,造成分配不合理,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如此等等。不仅造成企业和国家财政困难,影响建设,而且腐蚀干部,影响社会风气,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还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就是把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以为搞市场经济就要 “讲面子”,似乎讲排场,讲阔气理所当然,在所难免。这种认识是与邓小平的艰苦创业思想相悖的,是很错误的。我们搞建设,必须顾及国力,顾及群众生活水平,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人民生活改善也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生活的改善,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一个过程。操之过急,往往会欲速则不达。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文化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要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绝不能和别人比阔气,比豪华,更不能沾染那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气。中国人民有志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志气,就表现在不甘落后,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那种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的作风则是和这种精神背道而驰的。
我们今天讲艰苦奋斗,是需要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拼命的精神,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干劲。艰苦奋斗是优良传统更是精神动力。一个领导干部有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才能够奋斗不息,冲锋不止,才能去克服困难,克服艰险。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果没有动力,思想懒惰,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艰苦奋斗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我们常说,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那么,各级领导干部就应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职责和精神追求,在任何情况下,心里装着群众,同群众在感情上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本质要求。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干劲。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有没有干劲。鼓足了干劲,出了大力,流了大汗,就能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如果光喊 “奋斗” 而没有干劲,口说大话而不愿出力出汗,松松垮垮,疲疲沓沓,肯定不会有所作为。工作干劲是艰苦奋斗的实在表现,是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