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顾全大局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中的重要理论。邓小平多次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深刻阐述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办大事。他曾高度评价刘伯承 “党性坚强,突出表现在考虑问题从党的全局出发,事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为了党的整体利益,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和局部的利益,总是主动挑起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兢兢业业,排除万难去圆满完成。”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6页)
邓小平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这里讲的全局,就是指党的事业的全局,国家利益的全局; 至于所说的局部就是指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和利益。树立全局观念,就是要从党的事业全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局部和全局、地方和中央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必要的时候,牺牲局部和地方的利益,保证全局和国家利益。我们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工作,目标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全党共同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的伟大事业,决不是局部的利益、局部的成功所能代表的。做好局部的工作是为了全局的胜利。局部离不开全局,有了全局利益,局部的利益才有保障; 失去了全局的利益,局部利益最终也要失去。因此,局部服从全局,不只是为了全局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局部的利益,而且是长远的、更大的利益。作为领导干部树立全局观念,是我们党的事业需要。从根本上讲,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私利。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服从全局,顾全大局,关系到改革的成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行为主体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会有效地发挥出来,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也会有扩大蔓延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自觉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显得更为重要。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对于党的地方领导来讲,要胸怀全局,把握全局,加强党性锻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改革和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只有全党服从中央,我们党才能真正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最终实现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坚决服从中央,服从大局,服从全党的最高利益,实现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就会一事无成。虽然利益格局多元化,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但是,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发展地方经济要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各地决不能自以为是,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有令不行,有法不依。纪律是维护中央权威的保证。只有用党的纪律统一全党的意识和行动,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这个拥有5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