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083八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083八佾

【八佾】

孔子季氏:‘八佾舞於庭。’
小人之陵上,其初蓋微僭其禮之末節而已。及充其僭禮之心,遂至於弒父弒君,此皆生於忍也。故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敢僭其禮,便是有無君父之心。答程允夫
‘孰不可忍’,亦不必如此説。此等處有兩説,當時存之,皆不偶然,更宜詳玩也。答張元德
自‘孔子季氏八佾舞於庭’至‘季氏旅於泰山’五段,皆聖人欲(求)〔救〕[1]天理於將滅,故其言哀痛激切,與春秋同意。
此説亦然。答程允夫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既已不仁,痒痾疾痛己尚不知,頑冥之甚,安知其禮樂之為禮樂也?是其無如之何也,宜矣。
大略如此。更宜玩味,看教著實。答許順之
仁者,天理也。理之所發,莫不有自然之節。中其節,則有自然之和,此禮樂之所自出也。人而不仁,滅天理,復何有於禮樂?
此説甚善。但‘仁,天理也’,此句更當消詳,不可只如此説過。答程允夫
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歷考程子之言,有曰‘飾實則失實,故寧儉’,又曰‘儉則實所出’,又曰‘節文太過,則和那些誠意都不見,則儉近本,而不可正名曰本也’。
禮正在恰好處。泝而上之,則儉為本;沿而下之,則奢為末,當以易傳之言為正,龜山發明得亦佳。答吕子約
子曰:‘君子無所争。’
‘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謂必於射,則不免有争焉。及求其所以争者,則乃在乎周旋揖遜之間,故其争也君子,異乎衆人所以角力,尚客氣也。
此説甚好。答張(欽)〔敬〕夫
子曰:‘君子無所争。’周氏於前篇‘君子不器’及此章,皆曰‘君子以仁成名者也’。然則凡言君子之事者,皆可以仁之説推之矣,恐解經不當如是之拘也。
此是王氏説經之弊。大抵以來,多此病。答吴伯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
‘起予者也。’詳觀諸先生説,皆以謂禮果可後。愚竊謂‘乎’者,疑辭也。‘禮後乎’,猶言禮不可後也。故夫子曰‘起予’。若使子夏順從夫子之意,則不可謂之‘起予’。未知是否?
此章之説,楊氏得之。禮不可後者,非是。夫子方言‘繪事後素’,而子夏於其言外發明‘禮後’之意,非但順從而已也。答都昌縣學諸生
子曰:‘禮吾能言之。’
之禮,固不足徵,然使聖人得時、得位,有所制作,雖無所徵,而可以義起者,亦必將有以處之。為是言者,恐後生以私意妄議先王典禮耳。
之禮,夫子固嘗講之,但衰微,無所考以證吾言耳。若得時有作,當以義起者,固必有以處之。但此言之發,非謂後生妄議而云耳。答程允夫
檀弓篇云:既‘練而祔,卒哭而祔,孔子’。據孔子禮為善,則當從禮,練而祔無疑矣。然今難遽從者,蓋今喪禮皆禮也。葬而虞,虞而卒哭,卒哭而祔,是一項事,首尾相貫。若改從禮,俟練而祔,即人之虞,亦不可行。欲求禮而證之,又不可得,是以雖有孔子之言,而未敢改也。禮文極是密察,不可儱侗。故聖人致詳於此,毫髮不差。蓋未詳未盡,則於己之心且不能安,民之不從尚未論也。疑夫子於二代之禮,必有類此者。闕其一二,則無所證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説舉趙伯循,謂:‘太廟以周公為始祖,以文王為配。’莫只是以意推之否?
春秋纂例中引證甚詳。答李堯卿
或問禘之説。
‘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或人問(祥)〔禘〕[2],而夫子曰‘不知’,而又曰‘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是夫子深知之也。或曰夫子言‘不知’,以躋禧公諱也。又曰‘“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明其知而不言。雖然其説如此,聖人之意深矣。幸乞指教。
此章吕氏説為得之。云不可盡知,則非此所云為諱者,恐不然。又云‘明其知而不言’,則尤非所以言聖人之心矣。答都昌縣學諸生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奥。’
主與尸其别如何?既設主祭於其所,又迎尸祭於其奥。本是一神,以奥為尊,以主為卑,何也?宗廟之祭,設尸謂以人類求之。五祀有尸,其義如何?
不是尊奥而卑主。但祭五祀,皆設主於其處,則隨四時更易;皆迎尸於奥,則四時皆然,而其尊有常處耳。據禮家説祭山川亦有尸,其詳不可考矣。答李堯卿
子曰:‘監於二代。’
因於禮,所損益可知也;因於禮,所損益可知也,是監二代之制而損益之,其文大備,亦(是)〔時〕[3]使然也。聖人不能違時,烏得不從之文乎?然亦小有不從處,如‘行之時,乘之輅’是也。
之文固可從,而聖人不得其位,無制作之時,則不得不從也。使夫子而得邦家,則將損益四代以為百王不易之法,不專於從矣。答黄直翁
子入大廟,每事問。
‘每事問’之義如何?
蓋平日講學,但聞其名而未識其器物,未見其事實,故臨事不得不問耳。答李堯卿
所云己當執事,不可不問,固然。然亦須知聖人平日於禮固已無所不知,而臨事敬慎又如此也。答江德功
‘每事問’,程子謂‘雖知亦問,欽慎之至’。‘問者,問所未知也;問所知焉,似於未誠’,謝氏之説。聖人之心恐不如是。程子之意,雖知其意味甚深,然看得未分明。
石慶數馬與張湯陽驚事相對觀之,可見‘雖知亦問’,自有誠僞之别。兼或人謂夫子為人之子,則亦夫子始仕,初入大廟時事。雖平日知其説,然未必身親行之而識其物也,故問以審之。理當如此,必不每入而每問也。然大綱節目與其變異處,亦須問也。答吕子約
‘子入大廟’,舊説謂禮主於敬,‘每事問’,所以為敬。恐勝今説。
楊先生之説甚長。答范伯崇
子曰:‘射不主皮。’
前輩説‘射不主皮’,儀禮大射篇文。‘為力不同科’者,夫子解禮所以如此者,為人之力不同科故也。此説得之。答都昌縣學諸生
‘射不主皮’,楊氏曰:‘容節可習而能。’先生易‘容節’二字為‘中’字,不知如何?
楊氏大概得之。但云‘容節’,則是全不求‘中’,又非射之意也。故因其詞而改此二字,以補其闕耳。答汪長孺
子曰:‘射不主皮。’曰:‘容節可以習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集注改‘容節’作‘中’字,既不以中為貫革矣,則所謂中者,抑如張子所謂‘不貫革而墜於地者,(其)中鵠為可知’之意否?
張子説,是儀禮大射鄉射皆以中為勝,非止以容節之得失為勝負也。答吴伯豐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
孔子言:‘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言樂不至於淫,哀不至於傷。今詩序將‘哀、樂、淫、傷判作四事説,似錯會論語意。以此疑大序孔子作。
此説得之。大序未知果誰作也?答熊夢兆
哀公問社於宰我
社,夫子曾語宰我:‘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姓以畏,萬民以服。’則知古人立社,豈虚設哉?亦以土地所宜之木,而使民知戒懼,其為教莫大焉。然哀公問社宰我宰我受學聖人之門,豈無格言以正其心術?直以是而長之、逢之,宜得罪於聖人。故反覆重言,而深罪之。如‘我戰則克’,夫子非不知陣,而對靈公必以‘俎豆’;檮扤春秋孟子非不知聞,而對以‘無傳’,凡此皆引君於當道。曾謂宰我久學於聖人而不之知,豈有補於名教者耶?
此段只依古注為是。又謂古人立木於社,使民知所存著。知社之神必有所司,則國君所以守社稷其嚴乎?三擅改,而之權失所司,則哀公之問社,宰我因其問而言‘使民戰栗’,惜乎其言之不詳。故夫子嘆之曰‘成事不説’,謂不為之詳説也;‘遂事不諫’,謂不因事而諫也。使宰我之知不足以知之,則無責可矣;知而言之不盡,此聖人之所以惜之也。‘既往不咎’,蓋因其問而可以言而不言,既往之失,今則無及矣,無可咎也,猶曰今無可言矣。答許順之
子謂:‘盡美矣,又盡善也。’
聖人之心初無二致,揖遜征伐,時焉而已。
此理固然。但此處解‘美、善’兩字而為此説,似以心皆盡美,而武王之事有未盡善,則美字反重,而善字反輕,為不倫耳。蓋美者,聲容之盛,以其致治之功而言也;善者,致美之實,以其德與事而言也。然以德而言,則性之反之雖有不同,而成功則一;以事而言,則揖遜征伐雖有不同,而各當其可,則聖人之心亦未嘗不同也。與張敬夫論癸巳論語説
‘未盡善也’,注云:‘之德,性之也;武王之德,反之也,故其實有不同者。’某竊謂‘反之’雖異於‘性之’,然其至焉則一而已。使武王於‘反之’之後猶有未盡渣滓,至於感格發露,著於樂聲,則其所‘反之’工夫必有未盡之處矣。
‘樂觀其深矣’,若不見得‘性之’、‘反之’之不同處,又豈所謂‘聞其樂而知其德乎’?武王固不待論,今且論,則其反之至與未至,恐須有别。此等處雖非後學所敢輕議,然今但細讀其書,恐亦不待聞其樂而後知之也。答劉季章
‘子謂盡美’一段,先儒皆引征伐以説(或)〔[4]正謂其樂聲自不能掩。今注云‘其實有不同’,亦是指其聲耶?或謂其聲雖皆美,推原其義,則自有不同也?
美者,其功也;善者,功之所以立,即揖遜征伐是也。答鄭子上
者,大概不出‘揖遜、征伐’二條。程子則兼大傳為説,集注兼‘性之、反之’為説。以中庸三知三行觀之,‘及其成功,一也’。既謂之成功則一,而見於樂又有不同之實,何也?莫是生知安行,終不可得(以)〔而〕並?雖曰學知利行,有可企及之理,恐亦只是全盡得許多道理。論其天成渾然處,其氣象終有間否?
不惟大傳之説不足信,但看兩聖人事業氣象自是有等差。如性之、反之,成功雖一,然武王地位終是覺得有痕迹在。答李(克)〔堯〕卿
子曰:‘居(止)〔上〕不寬。’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寬、敬、哀,皆其本也。聖人觀人,必觀其本。實不足而文有餘者,皆不足以入道。
此説得之。答程允夫

☚ 05_082為政   05_084里仁 ☛
000008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