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由稻生黄单胞菌侵染,为害稻叶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莱因金(O.A.Reinking)于1918年在菲律宾发现一种在稻叶上产生水渍状条斑症状的细菌性病害,但并未鉴定其病原菌,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白叶枯病。直到1957年,中国方中达和范怀忠等人经过比较研究,确认这是与白叶枯病不同的另一种细菌病害,称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定名为稻生黄单胞菌(Xan thomonas oryzicola)。自1983年起,该病被列为中国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分布和为害 亚洲稻区常见的细菌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亚洲各国,尤其是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均有发生。近年来,在西非的喀麦隆和尼日利亚也有报道。中国,条斑病最早发现于广东和海南,尔后扩展到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和四川等稻区,从低海拔沿海平原到高海拔的云、贵、川高地均有发生。其危害主要使水稻的千粒重下降和不实率增加,产量损失常因发病早迟、轻重以及品种抗、耐性而异,感病品种受害重,损失达10%~30%,中抗品种约为1%~5%。 条斑病主要发生在稻叶上,尤以幼龄稻叶最易受害。病斑局限于叶脉间的薄壁组织,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逐渐向上下两端延伸,成为淡黄色的窄条斑,宽约1毫米,长约10毫米。在感病品种上,单个病斑长度可达3~4厘米,多个病斑相互连成大枯斑。在病斑上常见许多密黄色细小菌脓溢出,干燥后粘附在叶面(见彩图 )。病斑受叶脉限制,不能横向扩展,并一直保持半透明状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病因 病原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稻生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al.)。在国际细菌分类委员会1980年正式公布的有效植物病原细菌名录和Bergey’s系统细菌学手册中,改称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的一个致病变种[X.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l.) Dye 1978],最近,比利时的史温(J.Swing)等人对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进行了范围广泛的数值分类和DNA同源性研究,认为条斑病菌和白叶枯病菌比较相近,而与甘蓝黑腐病菌有很大的不同,仍应单独列种,由于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有很大的不同,而遗传学性状与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的相似性,故条斑病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X.oryzae pv.oryzi-cola(Fang et al.)Swing]。条斑病菌呈短杆状,长约1~2微米,宽约0.3~0.5微米,具单根鞭毛,极生或亚极生,无芽孢,无荚膜,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生长适温为28℃,氧化酶阴性,过氧化酶阳性,营养琼脂平板上单个菌落呈圆形,蜜黄色,隆起,光滑、质地均匀,有光泽,无荧光,能液化明胶,使石蕊牛乳胨化、还原,微碱性,利用蛋白胨产生硫化氢,水解吐温80,产生羟基丁酮,利用半乳糖、纤维二糖、海藻糖等产酸、β-葡萄糖苷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酪氨酸酶均为阳性,对葡萄糖、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等较不敏感。DNA中G+C的mol%含量为65。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寄主范围较窄,自然条件下的寄主有水稻、陆稻和野生稻,成为病菌在田间的交替寄主。经人工接种除李氏禾发病外,禾本科的玉米、高粱、稗和莎草科的一些杂草均不表现症状。病菌可以在病稻草、种子和再生稻上存活并越冬,成为下一生长季节的菌源。种子上存活的病菌可随种子调运而传播扩散,成为初侵染源。病菌从秧苗的气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在薄壁细胞中增殖,但从水孔进入导管组织的细菌不能增殖。水稻生长季节,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藉暴风雨和洪涝淹苗,夏季高温、高湿最有利于发病。再次侵染时的潜育期为5天左右。高温干旱少雨,或气温偏低时,病害轻。中国长江流域以北的单季稻区至今未发现,可能是由于气候、寄主抗性和其它生态条件的限制所造成。有关条斑病的适生区和非适生区的界限尚不明确。 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病菌、致病力(毒力)强弱不等,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弱毒菌侵染感病品种后引起的病斑长度仅1厘米,毒力强的可达3~4厘米。 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性差异很大,籼稻较感病,粳稻抗性较强,但无论籼稻或粳稻,都有高抗和高感的品种。经接种鉴定,南粳15、盐粳2号和秀水48等粳稻品种抗性强,IR26、DV85、辛尼斯(Zenith)和TKM 6等都是抗病的籼稻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汕优3号、台中育65、西格迪斯(Sigadis)、南京11、桂潮2号、金刚30等的抗性弱,属感病品种。据在东南亚的观察,TN1虽属感病品种,但耐病性较强。植株在不同的生育期,抗病强度也有一定的变化。分蘖盛期的抗性最低,随着生育阶段的推进,抗病性也逐渐增强。可以用喷雾的方法人工接种,但针刺接种在评价品种抗性时更为常用。 病害控制 条斑病主要藉种子带菌而传播,因此防治的重点应加强检疫和种子消毒并配合药剂防治。❶保护无病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调运带菌的种子和稻草进入无病区,防止病区扩大蔓延。广东和海南是各省水稻育种材料的冬季南繁基地,应加强产地检验和调运检疫。带病种子可用抗菌剂402等作浸种处理。 ❷选用抗病品种。 ❸大田发病时,喷洒川化-018等,有抑制病害扩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