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缺乏
维生素E缺乏系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浆中右旋-α-生育酚水平低于正常(正常12~16.8μmol/L)。维生素E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一般不会造成缺乏,仅于食品日益精制及冷藏情况下维生素E可大大减少,另外,摄入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维生素E的需要,也会相对不足。故一般维生素E缺乏只是在某些遗传性疾病或继发于脂肪吸收不良性疾病时发生。目前,对维生素E缺乏的了解还很不够,仅在动物实验中有描述,在人类,尚未有维生素E缺乏症的报道。
维生素E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维生素E的吸收有赖于人体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中维生素E在小肠中水解后,从淋巴管转入血液,在血中,呈乳糜状的维生素E很快分布于各种脂蛋白中,其代谢产物-α-生育氢醌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分泌入大肠,随大便排出,少量由尿液排出。
其生理功能多数作者认为主要是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具有预防或抑制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作用,稳定膜结构的完整性,保障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其次是在各种中间代谢中起催化及调节作用,如调节正铁血红素的合成及在组织呼吸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严重的维生素E缺乏可影响几乎每一个组织的完整性。故认为,维生素E具有保证肌肉、神经、血管和造血等系统的正常功能,改善脂质代谢,提高体内氧的利用率等多方面的作用。
病因
❶摄入减少: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如米、麦、油料、果实、蔬菜和鱼、肉中,一般不易造成缺乏,只是在过多摄取精制的食品或冷藏过久的食物时,由于其中的维生素E已大量损失,摄入可减少。另外,食物中摄入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时,由于增加了维生素E的需要,也会相对缺少。以脱脂牛乳人工喂养的婴儿亦易有维生素E缺乏,因牛乳中的维生素E较母乳低6~8倍。
❷维生素E吸收与脂类吸收有密切关系,在小肠吸收不良,胰腺功能低下,先天性胆道闭锁及β脂蛋白缺乏症时,均可影响维生素E的吸收,造成维生素E缺乏。
临床表现 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类缺乏维生素E的临床报道。在动物实验中,严重维生素E缺乏的表现是睾丸变性、卵巢退化、肌肉营养障碍导致肌肉萎缩、中枢神经系统变性(脑软化)和血管系统缺损。有人认为在早产儿和用脱脂牛乳人工喂养的婴儿中,维生素E缺乏的表现是溶血性贫血。
诊断 除临床表现外,可测定血中生育酚水平(但须伴有血浆总脂质数值),成人低于12μmol/L(5mg/L)、可能有维生素E缺乏。
治疗 目前维生素E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剂量差别也大,从50mg/日到2000mg/日不等。其效果尚待观察。肠吸收功能正常时,服用维生素E300~600mg/日,2~3周后即可使血浆浓度提高1.5~2倍。而严重吸收不良患者,如β脂蛋白缺乏即使给维生素E每日100mg/kg亦达不到治疗的要求,故最好在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监测,以保证获得适当的剂量。目前认为每日给200~600mg是合适的。维生素E的副作用不多,主要是乏力、恶心、腹胀或腹泻。早产儿用大剂量时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炎,经皮肤应用时,个别人可发生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