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过量
维生素D对预防和治疗婴幼儿佝偻病有重要作用,但若应用不当,如长期用量超过生理需要量或一般治疗量时即可能发生维生素D过量。
维生素D过量一般发生于下列情况:
❶把维生素D当作营养滋补品,错误地认为多服也有益无害。
❷佝偻病诊断未明确之前即不限剂量地用维生素D治疗,或在短期内同时既口服又肌肉注射大量维生素D。国内报告维生素D中毒病例的用药总量为240~3300万IU,用药时间为1~11月。国外常因婴儿食用含有维生素D的奶粉过久所致。
❸有时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过多的症状不易分辨,二者皆可有烦躁不安、出汗、食欲低下和肌肉无力等症状。在治疗佝偻病的过程中,若不计算维生素D的用量,可使婴儿从维生素D缺乏发展为维生素D过量。
❹个别婴儿对维生素D作用较敏感。
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高钙血症,血钙可高达11~19mg/dl,高血钙可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减低,同时血中钙质沉积于体内组织中,从而引起组织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肾脏的功能障碍,如小儿精神异常、易哭闹、烦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有高热、恶心、呕吐、便秘和身体软弱无力。因高血钙可产生渗透性利尿,出现尿频、烦渴、不喜食用固体食物。若水分供应不足,可出现脱水、酸中毒、血压下降和休克,且能加重肾脏损害。高血钙可影响心肌功能。
实验室检查为血钙增高,血磷偏低,碱性磷酸酶值正常或降低。脱水时可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度失调。尿常规化验见有白细胞、管型和蛋白质。心电图变化可有ST段升高。X线检查可发现皮下组织及肌肉有异位性钙化灶或肾脏钙化灶。骨胳X线检查特点为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致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密度增加且变粗。
维生素D过量的诊断根据是服用大量维生素D病史,高血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早期病例必须掌握服用过量维生素D的病史,方易与佝偻病相鉴别。尚需与肾小管性酸中毒、骨髓瘤或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引起的高血钙鉴别。
治疗应停用维生素D和钙剂,给以低钙饮食,避免晒太阳。婴儿应将含钙较多的牛乳改为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
血钙过高者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以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使血钙降低。氢化考的松用量为每次1mg/kg6小时一次,或强的松每天1mg/kg,分4次口服,数日至4~6周内血钙降至正常后停药。如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则应迅速处理。发生过量后至少半年内不得再用维生素D,但婴儿期不宜长期限制钙剂,强的松治疗后若血钙降至正常,可试增加钙摄入量,待血钙稳定即可恢复正常含钙饮食。
特发性高钙血症的原因现认为可能系婴儿对维生素D作用的特别敏感。临床除高钙血症等表现外还有“小精灵”面貌,塌鼻梁,大上唇,后缩下颌和低耳廓等特征,运动及智能发育迟缓,常伴主动脉瓣狭窄。此症与甲状旁腺亢进的不同点是后者有低磷血症,无大血管病变及特殊容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处理同维生素D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