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是合成凝血因子不可缺少的物质。缺乏时,凝血受到抑制,凝血时间延长。新生儿血中凝血酶原含量很低,易发生出血现象。维生素K来源于绿叶蔬菜、蕃茄、蛋黄、动物肝脏等。
维生素K缺乏病
维生素K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1存在于含叶绿素的植物及动物的肝脏中;维生素K2由人体肠道内的细菌合成;维生素K3、K4则为人工合成品。维生素K在肠道内吸收,但其吸收过程中需要有胆盐和胰酯酶。维生素K在肝脏内合成凝血酶原及Ⅷ、Ⅸ、Ⅹ凝血因子;此外,它还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
造成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主要为饮食中含量不足;或由于腹泻,肝、胆、胰腺疾病影响维生素K在肠道内吸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抑制机体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个别由于应用双香豆素、水杨酸类药物所致; 新生儿生后最初2~3天,肠道尚未建立正常菌群,故自己不能制造维生素K。维生素K缺乏可造成低凝血酶原血症,以致出现出血现象。轻症病例当皮肤擦伤后易自创面出血或渗血;严重病例可有自发性出血如皮肤、颅内、消化道出血等; 新生儿期的表现见“新生儿出血症”条(74页)。治疗应及时补给维生素K1,每日5mg肌肉或静脉注射;如凝血酶原降低由肝脏疾病所致,则须另外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