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呼兰府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宣统)呼兰府志黑龙江地方志。清黄维翰纂修。十二卷。维翰字申甫,江西崇仁人。光绪进士。历官陆军部主事、知府。著有《渤海国记》。呼兰,光绪三十年置府。本志首创,采自遗老传说十之三四,得自实地调查十之四五,录于旗署旧档十之二三,于宣统二年(1910)成书。约十五万字。冠有全域图。志分地理、政治、财赋、交通、外交、祠祀、学略、武事、人物、礼俗、物产、艺文十二门。为黑龙江传世最早最佳府志。载历届职官及户口数颇详。自乾隆至成书,凡旗营官庄厅县守令等及二十一次人口普查数均详列在案。详记穆昆、万宝、巴彦、钮勒等十五座古城方位、沿革、城基、广袤等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外交门多记有关中俄东清铁路交涉事宜,其中有筑路占地、毁林的文书、合同,是研究清末中俄关系的具体史料。艺文门收当地官员学者奏文著述,其中乾、嘉间户部和黑龙江将军关于申请开发呼兰河、松花江流域的奏折,研究东北清代屯田史可资参考,有宣统二年刻本。民国4年(1915)黑龙江军用被服厂铅印本。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 (1984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考 呼兰府志地方志。黄维翰著。12卷。约18万字。在我国各地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均有藏本。是第一部呼兰地方志书。从地理、政治、财赋、交通、外交、祠祀、学务、武事、人物、礼俗、物产、艺文等12个方面,全面地叙述了呼兰地区,自古代直到清朝末年的历史沿革。名为府志,实则涉及黑龙江地区很多历史情况。作为一部黑龙江历史和地方志书,一直为国内外史学界所重视。清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及黑龙江省护军使兼民政厅长朱庆澜先后为之作序。(参见 “黄维翰”条) 呼兰府志十二卷。民国黄维翰纂修。黄维翰(1866——1930),字申甫,江西崇仁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呼兰府知府,龙江知府。民国初年,应黑龙江督军朱子樵聘,负责《黑龙江通志》纂修局务,数月离去,侨寓北京。民国八年(1919),国务院附设国史编纂处,聘屠寄与黄维翰等同为《统记》编纂主任。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再次应聘为《黑龙江通志》编纂,稿未完而病殁。《呼兰府志》宣统二年(1910)修,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全书十二卷,分为: 卷一地理略:疆域、山岳、河川、城池、乡屯、气候、古迹; 卷二政治略: 行政(官制、公廨、名宦事迹、各官姓名录)、司法 (审判、狱所、罪犯习艺所)、警察(城厢警察、乡镇警察,水上警察、预备警察、警察教育、卫生消防各队、卫生医院、戒烟所、游民艺所)、自治(城区议事会董事会、乡区议事会董事会、自治宣讲及研究所、商会);卷三财赋略:土贡、田赋(八旗老圈牛力地考、官屯地考、台站老圈牛力地考、历年垦荒升科表、水旱灾祲蠲缓汇录)、税捐、盐政、仓储、钱币;卷四交通略:铁路、船舶、邮递、电政 (电话、电报); 卷五外交略: 松花江行船条约、东清铁路、呼兰河伐木案、教堂、杂案汇录、交涉条件札记;卷六祠祀典:大祀、中祀、群祀、杂祀;卷七学务略:学宫(八旗官学教习、呼兰厅学正)、家塾、学堂(师范暨高等小学、女学、实业各校)、劝学所(学产、学捐)、考试(科举考试、毕业考试);卷八武事略:旗营、水师、捕盗队、防营、客军、营房、围场、兵事杂录(历史、咸丰以来之征调、同治以来匪乱、光绪二十六年俄难);卷九人物;卷十礼俗略:婚礼、丧礼、祭礼、庆贺、吊莫、祈禳、风俗习惯;卷十一物产略:植物(农产、林产)动物(家畜、野生、水产)、矿物、工业品、商业品;卷十二艺文略。此志资料得之父老传说者十之三四,得之实地调查者十之四五,得之于旧记者十之二三。综观全书,体例完备,考证翔实。其中以政治、财赋、武事、礼俗记述较详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