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广东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从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形成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研究的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华南农业大学建校四十年来,就开展科研2 375项,其中大部分项目是承担省科委和有关农业生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六五”和“七五”期间共承担广东科研项目444项,占全校承担科研任务的65%。湛江水产学院在“七五”期间承担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206项(其中重点项目53个,自选项目153个),获各项成果奖56项。“八五”以来,华南农大等几所院校开展农业科研500多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93项,推广农业科技成果71项。通过努力,现在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农业研究机构,配备了一批专职研究人员,5所普通农业院校共拥有3个科研中心、3个研究开发中心、42个科学研究室(所),有专职研究人员156名,兼职研究人员近500名。
广东高等农业院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有8项,获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24项。中山大学蒲蛰龙教授长期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探明了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技术,使一些农作物的主要害虫防治效果达到70%—90%。华南农业大学赵善欢教授在昆虫毒理研究方面亦作出了较大贡献。该校关于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与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等研究在国际上均有重要影响。丁颖教授毕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他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培育出水稻新品种110个,获得大面积推广的就有60多个,并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该校同有关单位合作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居世界杂交水稻研究领先地位。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杨明汉研究员早在1959年就成功地试验出“千粒穗”,而“双千粒穗”在世界范围内属首创。近几年他还培育出高产优质水稻“七桂早25号”,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推广,1987—1990年仅在广东增产稻谷的产值就达11亿多元。蒋英教授在从事我国热带、亚热带的萝摩科、夹竹桃科、番荔枝科等植物分类的研究中,解决100多年来我国植物分类学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他的成就使我国对这3个科植物的分类研究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湛江水产学院珍珠养殖成果显著,早在1958年,河蚌育珠已取得成果。在熊大仁教授指导下开展的缩短珍珠养殖期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渔用化学光试验、贝类人工育苗饵料新品种获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华南师范大学莫熙穆教授长期深入农村,帮助山区大面积种植牧草等,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
积极开展科技开发与技术推广,使科研与教学、生产结合起来。高等农业院校所取得的成果,大部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华南农业大学“六五”期间取得的101项科研成果,就有42项转化为生产力。“七五”期间大面积推广25项,为地方创造社会效益11亿多元,节约外汇1843万美元。各校通过校县(市)全面合作、联办经济实体、合作开发研究、单项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与生产单位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横向联系。从1983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与高要县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先后派出200多人到该县工作,推广科研成果19项,合作技术开发7项,实施“星火计划”1项,开展科学实验15项,举办大专函授班、短期培训班共培训3 000多人次。多项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如推广水稻“因土配方施肥技术”82万亩、亩增稻谷348公斤;改良水稻低产田20万亩,每亩增产50—70公斤。此外,198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又与英德县开展科技扶贫全面合作。该校还与省科委、顺德县等共同成立“开发试验中心”,为各地提供鸡苗增值1亿多元。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协助斗门县发展荔枝生产,推广早结、丰产、优质技术,1990年产量比上年增长3倍多。在1991年全省荔枝普遍减产情况下,仍比1990年提高35%。
现在,几所农业院校已分别与广东省的大部分市、县、农场等建立了单项或多项横向协作关系,在全省形成了科技成果转让与推广的网络。还参与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为广东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现代化农业与创汇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